朝的建州卫官员,先后八次骑马到北京向明朝万历皇帝朝贡。明人或明清之际的学者,作了大量记载,都说努尔哈赤姓“童”或“佟”。
满族有忌服狗皮、忌食狗肉的民族传统习俗。满族的这个习俗是怎样形成的?
相传努尔哈赤大汗当初在辽东总兵李成梁手下做事。一天,辽东总兵李成梁与老罕王努尔哈赤说自己脚上有三颗红痣,所以才在上天的保佑下做了总兵,这个时候老罕王顺嘴就说:“李大人啊!我的脚上有七颗红痣呢。”李成梁一听颇为震惊并在内心里产生了强烈的忌讳心理,并酝酿暗中诛杀老罕王以除后患。不过李成梁的小妾从小就疼爱老罕王,当得知李成梁有此计划的时候就先前一步搭救努尔哈赤。当时努尔哈赤在李成梁小妾的帮助下骑着大青马带着大黄狗连夜出逃,李成梁得知后派大批明兵随后追来,先射杀大青马,努尔哈赤急中生智逃入河边芦苇中,因过度疲劳而睡去。明兵找不到努尔哈赤,就放火烧荒,大黄狗见老罕王不醒,就跳到河中浸透身,再跑到他身边,把苇草淋湿,大黄狗反复这样做,老罕王才得救,而大黄狗却劳累至死。从此老罕王发誓,再不食狗肉。于是满族的老百姓也追随效仿,便有了今日之“忌服狗皮,忌食狗肉”的满族传统习俗。
天启六年(1626)正月十四,努尔哈赤亲率十三万人马,号称二十万大军,直扑四虚无援的宁远城。镇守宁远城和前屯卫的宁前道袁崇焕明白,宁远、前屯卫完了,山海关也就完了;山海关完了,京师门户也就随之洞开。袁崇焕誓与此城共存亡。他在前临强敌、后无援师的逆境中,指挥四万余名将士死守孤城。
努尔哈赤的对手袁崇焕是广东东莞人,文官出身。努尔哈赤曾经轻蔑地称他“小子”。努尔哈赤久经沙场,屡战屡胜,哪里把兵寡将微的袁崇焕放在眼里。面对三倍于己的攻城强敌,书生出身的袁崇焕并未吓成一摊烂泥,而是临危不惧,周密布防,指挥城中军民从容抗敌。他先嘱将士不发一枪一炮,当敌军在大炮射程之内扎下大营后,下令燃放大炮,一炮歼敌数百人。努尔哈赤并未被如此厉害的大炮吓倒,在红夷大炮轰击下尸横遍野,仍拼死猛攻。危急关头,袁崇焕镇定自若地指挥官兵投掷燃烧的油棉、柴火,抛掷火球、药罐,而且在自己挂彩流血的情况下,自裂战袍稍加裹扎即坚持战斗,令麾下将士激奋不已。二十五日,八旗劲旅继续攻城,宁远城头的红夷大炮隆隆轰鸣,勇猛的八旗将士成批成批地倒毙于天崩地裂的轰鸣声中。连续两天恶战,八旗将士用尽攻城之策,终未叩开宁远孤城的大门。宁远之役,努尔哈赤一败涂地,吞食了骄傲轻敌的苦果。
为完成统一大业,努尔哈赤带领两千人马去讨伐哲陈部的最后一个部落——洞城。洞城筑有两丈多高的城墙,用大石块垒叠砌成,坚固厚实。城里有练兵场,大约十亩方圆。有蓄水池,池水清澈如镜,由山头众多泉水引来,供城内人马饮用。洞城的城主名叫扎依海,当年六十二三岁,身体仍然壮实如牛。此人性格刚直,不苟言笑,善使弓箭,刀马纯熟。在洞城百姓中威望非常高。
有部将向努尔哈赤建议说:“那泉水是洞城的命脉。若截断它,[·下载乐园—.QiSuu.cO城里有蓄水池,恐怕短时间不能治服他们。部下以为,建州盛产巴豆,这东西吃下去便腹泻不止。可以派人连夜回建州去取来巴豆放入泉水里,顺势流入蓄水池。不出三天,城的人都会拉肚子。那时,不需要拼杀,洞城唾手可得。”努尔哈赤当即派洛寒带五个士兵,骑上快马,奔建州而去。第二天东方刚放亮,洛寒就取巴豆回来了。努尔哈赤忙派人将巴豆砸碎,研成粉末。又派安费扬古带领五个人,悄悄从侧面上山,把菝斗撒入每个山泉。当天夜里,来来回回走动的城墙上守卫的士兵,一个个都屙了稀**,有的已经直不起腰了。城里那些老百姓也是一样,当夜就开始拉肚子。第二天,五首领一齐来禀报,说:“老百姓和士兵们叫苦连天的。这个仗不能打了。不如跟他谈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