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明鹿鼎记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1045 努尔哈赤愿意用韦宝的药】
  青霉素有钾盐、钠盐之分,钾盐不仅不能直接静注,静脉滴注时,也要仔细计算钾离子量,以免注入人体形成高血钾而抑制心脏功能,造成死亡。

    青霉素类抗生素的毒性很小,由于β-内酰胺类作用于细菌的细胞壁,而人类只有细胞膜无细胞壁,故对人类的毒性较小,除能引起严重的过敏反应外,在一般用量下,其毒性不甚明显。

    使用该品必须先做皮内试验。

    青霉素过敏试验包括皮肤试验方法,简称青霉素皮试,及体外试验方法,其中以皮内注射较准确。

    皮试本身也有一定的危险性,约有25%的过敏性休克死亡的病人死于皮试。

    所以皮试或注射给药时都应作好充分的抢救准备。

    在换用不同批号青霉素时,也需重作皮试。

    干粉剂可保存多年不失效,但注射液、皮试液均不稳定,以新鲜配制为佳。

    而且对于自肾排泄,肾功能不良者,剂量应适当调整。

    此外,局部应用致敏机会多,且细菌易产生抗药性,故不提倡。

    青霉素用于临床是40年代初,人们对青霉素进行大量研究后又发现一些青霉素,当人们又对青霉素进行化学改造,得到了一些有效的半合成青霉素。

    70年代又从微生物代谢物中发现了一些母核与青霉素相似也含有β-内酰胺环,而不具有四氢噻唑环结构的青霉素类,可分为三代:第一代青霉素指天然青霉素,如青霉素G(苄青霉素);第二代青霉素是指以青霉素母核-6-氨基青霉烷酸(6-APA),改变侧链而得到半合成青霉素,如甲氧苯青霉素、羧苄青霉素、氨苄青霉素;第三代青霉素是母核结构带有与青霉素相同的β-内酰胺环,但不具有四氢噻唑环,如硫霉素、奴卡霉素。

    青霉素G类:如青霉素G钾、青霉素G钠、长效西林`青霉素G、peillin G、盘尼西林、配尼西林、青霉素钠、苄青霉素钠、青霉素钾、苄青霉素钾等。

    青霉素V类:(别名:苯氧甲基青霉素、6-苯氧乙酰胺基青霉烷酸)如青霉素V钾等(包括有多种剂型)。

    耐酶青霉素:如苯唑青霉素(新青Ⅱ号)、氯唑青霉素等。

    氨苄西林类:如氨苄西林、阿莫西林等。

    抗假单胞菌青霉素:如羧苄西林、哌拉西林、替卡西林等。

    美西林及其酯匹西林:如美西林及其酯匹美西林等,其特点为较耐酶,对某些阴性杆菌(如大肠、克雷伯氏和沙门氏菌)有效,但对绿脓杆菌效差。

    甲氧西林类:如坦莫西林等。

    天然青霉素与半合成青霉素生产方法完全不同。

    天然青霉素,青霉素G生产可分为菌种发酵和提取精制两个步骤。

    菌种发酵,将产黄青霉菌接种到固体培养基上,在25℃下培养7~10天,即可得青霉菌孢子培养物。

    用无菌水将孢子制成悬浮液接种到种子罐内已灭菌的培养基中,通入无菌空气、搅拌,在27℃下培养24~28h,然后将种子培养液接种到发酵罐已灭菌的含有苯乙酸前体的培养基中,通入无菌空气,搅拌,在27℃下培养7天。

    在发酵过程中需补入苯乙酸前体及适量的培养基。

    提取精制,将青霉素发酵液冷却,过滤。

    滤液在pH2~2.5的条件下,于萃取机内用醋酸丁酯进行多级逆流萃取,得到丁酯萃取液,转入pH7.0~7.2的缓冲液中,然后再转入丁酯中,将此丁酯萃取液经活性炭脱色,加入成盐剂,经共沸蒸馏即可得青霉素G钾盐。

    青霉素G钠盐是将青霉素G钾盐通过离子交换树脂(钠型)而制得。

    半合成青霉素,以6APA为中间体与多种化学合成有机酸进行酰化反应,可制得各种类型的半合成青霉素。

    6APA是利用微生物产生的青霉素酰化酶裂解青霉素G或V而得到。酶反应一般在40~50℃、pH8~10的条件下进行;酶固相化技术已应用于6APA生产,简化了裂解工艺过程。

    6APA也可从青霉素G用化学法来裂解制得,但成本较高。

    侧链的引入系将相应的有机酸先用氯化剂制成酰氯,然后根据酰氯的稳定性在水或有机溶剂中,以无机或有机碱为缩合剂,与6APA进行酰化反应。

    缩合反应也可以在裂解液中直接进行而不需分离出6APA。

    青霉素浓缩法,利用青霉素特异性地杀死野生型细胞、保留营养缺陷型细胞的方法。

    青霉素能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所以只能杀死生长繁殖中的细菌,而不能杀死停止分裂的细菌。

    在只能使野生型生长而不能使突变型生长的选择性液体培养基中,野生型被青霉素杀死,而突变型则不被杀死,从而淘汰野生型,使突变型得以浓缩。

    可适用于细菌和放线菌,是营养缺陷型突变体筛选的常用方法之一。

    因为医疗水平低下,加上韦宝本身没有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