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明鹿鼎记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1036 建奴全军覆没】
攻。

    而在平原地形作战中,英军的散兵就要负担起掩护主力,防止其被法军散兵袭扰和削弱的职责。

    在那个时代如果没有纪律严明的士兵组成密集队形,很难想象仅凭疏散队形的射手去抵御骑兵的冲锋。

    因此,虽然非正规军的作用逐渐增大和火力环境的变化似乎表明松散的队形应该取代密集的队形;但如果说密集队形已经无用,那在在武器进一步改进之前,还为时尚早。

    毕竟完依赖轻步兵的军队还是会遭到失败的。

    著名军事家若米尼曾把战争原则简化为“决定性地点投入最大兵力的艺术”,战场上打破僵局最简单的做法依旧是集中优势兵力火力打击敌人薄弱点。

    横队能让所有火枪一起射击,纵队能让所有刺刀一起冲锋,战场也依然需要传统的密集队形。

    密集队形作战效能的发挥的离不开灵活散兵的掩护和支援;散兵战术效能的发挥也需要训练有素的密集阵列来作为依托,他们之间又回到了16世纪火绳枪手和长矛方阵的关系,相辅相成互为裨益。

    19世纪欧洲士兵的典型装备是一支带有刺刀的燧发枪。

    以英国为例,英军的制式武器是配有一支长约14英寸的刺刀,重约15磅的单发前装式燧发枪。

    其约3英尺8英寸,约1米长的枪管可以发射出0.75英寸的铅弹。

    一般来说,训练有素的士兵可以一分钟发射3发子弹。

    当时燧发枪是命中率低下的武器,因此才需要密集的横队来提高火力。

    拿破仑战争时期的几场战役后,当时步枪的实战命中率在90米内约5.5%,90米到180米约2-2.5%。

    “布朗贝斯”步枪服务了英国一个多世纪,有一些也在独立战争中被美军缴获,被用来攻击他们原本的主人。

    其实燧发枪本身的精度并不是很差,皮卡尔在1800年测试燧发枪,使之攻击一个高1.75米宽3米的靶子时,在150米都取得了40%的命中率。

    这也就意味着使用燧发枪在百米命中敌人虽然不是一个简单,但也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

    实战中降低命中率的主要因素是战场各种环境的干扰和射手的素质,当然连续射击也会让武器本身的状态下降。

    战场上因为黑火药的运用,浓烟的环境无法改变,但射手的准确度却可以通过改进训练方式和本身的素质来弥补,因此轻步兵大部分情况下的使用的武器和线列步兵并无二致。

    著名的肯塔基,或宾昔法尼亚长步枪,带有膛线使它的射击更为精准,发射约0.5英寸的子弹。

    在殖民地战争,独立战争和1812年的战争中都有少量的运用。

    不过除了训练射手外,还有一种的方法也能提高准确度,那就是改进武器。

    枪的准确度很大程度上受到枪管工艺的影响。

    除了把枪管做得更直更光滑之外,人们还发现膛线也能提高准确度,这是因为螺旋型的膛线可以让子弹旋转而使弹道更稳定。

    这种改进让武器的有效射程和准确度大为提升,也让优秀的射手在较远距离击杀特定的目标更为可能。

    在萨拉托加战役中,手持带膛线肯塔基步枪的莫西·墨菲成功在300码之外的距离击杀了英国将领弗雷格。

    带有膛线的步枪在当时是先进的武器,但是本身并没有较为普遍的装备部队,甚至有反对之声。

    一方面是切割膛线的困难,使成本大为提高,难以批量生产;另一方面是大部分来复枪,装填比较复杂,导致射速降低,不能提供足够的火力密度。

    英军的来复枪,带有膛线的枪被称为来复枪部队。

    来复枪被认为是适合散兵使用的武器。

    散兵和线列步兵最主要的区别并非是武器,而是作战方式。

    就像宝军,可以散兵作战,也可以线列步兵,用排队枪毙战术作战。

    对于宝军来说,他们拥有最高标准的军纪,拥有碾压对手的武器,所以,用排队枪毙战术更简单,更有效,杀伤力可以达到最大化。

    就像现在,增加了两万步军之后的建奴大军,也只是抵抗了不到二十分钟,便面崩溃了。

    如果没有步军加入,光是建奴铁骑四五千人在原地打转,四面出击,还有一定的回旋空间。

    因为他们只要不退回大营,就不算是逃跑,空间比较大,给宝军射击造成了困难。

    宝军的排队枪毙战术,用于攻击迎面冲过来的,如同潮水一样的进攻部队,威力才能最大化。

    如果对方四处乱窜,肯定不如迎面冲过来好对付。

    在宝军的逼迫下,建奴铁骑和步军只有被动挨打的份。

    根本没有办法扎住脚跟,形成稳定的防御阵型。

    最可笑的是,本来建奴一方应该是进攻方,现在他们变成了完的防守方。

    首先崩溃的是建奴的步军,虽然躲在骑兵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