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黑,唐军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依旧没能攻上城墙。不仅如此,李嗣业还被叛军排驽重伤,这是邺城战役以来以一个身负重伤的唐军主将,军心大受打击,九路大军只能无功而返。
与此同时,史思明的主力在准备充分、修整完备之后,徐徐逼近邺城附近,对唐军的威胁越来越大。这时于朝恩又出昏招,下令引漳河之水灌城。河水滚滚涌入邺城,这虽然给邺城守军造成了一点不便,却给唐军造成了更大的麻烦。洪水将邺城周围的原野变成了一批泥泞。无论攻城器还是人马过去,都会陷入泥泞之中,成为城上守军的活靶子。攻城行动难以为继,于朝恩又为邺城守军赢得的几天喘息的时间。
而此时史思明已看出唐军久攻不下,早已人疲马乏,而且大军最重要的粮食,在史思明的骚扰拦截下,也越来越紧缺。他依照司马瑜的计谋徐徐逼近到离邺城不足五十里之处,不过他依然不急于与唐军决战,只是加紧派出轻骑骚扰,拦截唐军粮草,一点点地蚕食唐军优势。现在就算是以鱼朝恩的脑子,也看出与史思明大军决战已是在所难免。经过与九路节度使商议,鱼朝恩派出以李光弼为首,王思礼,许叔冀和鲁炅为副的四路大军迎击史思明,以郭子仪为首的五路大军则继续围困邺城。李光弼率二十万人马来到新水(不好意思我没文化……不知道那个是什么字),就看史思明十三万大军早已严阵以待,大战一触即发。
史思明大军侧翼的高坡之上,司马瑜手执窥天珠仔细观察着唐军的排兵布阵。墨子留下的窥天珠原本是观察天象的一期,在司马瑜手中却成了侦查军情的绝妙工具。有窥天珠之助,唐军的排兵布阵和兵力调遣就如同实在眼前一般清楚。好像间谍卫星啊……
“速报史将军,李光弼大军正面只是佯攻,另有三万精锐骑兵正悄悄向我军后方迂回包抄。这是李光弼仅有的骑兵部队,只要先干掉它,唐军就只剩下挨打的份。”司马瑜收起窥天珠,向随行的偏将下达了自己的命令。
偏将应声而去,不一会儿就见史思明大军在后方布置起来,司马瑜把玩着手中的窥天珠,嘴边泛起了一丝得意的微笑,心中暗自感慨:这哪里是窥天珠?简直就是胜利珠啊!有了它,对手的一切兵力部署一览无余,而己方的部署对手却一无所知,难怪当年墨家军纵横天下,屡屡以弱胜强,无数次击败十倍甚至几十倍的对手。除了墨家弟子的勇武和墨家兵法的高明,只怕这窥天珠才是墨家军天下无敌的最大秘密。
仔细将窥天珠收入袖中藏好,司马瑜调转马头往己方中军疾驰。虽然他取得过无数次胜利,但没有一次能像这次一样信心百倍,胸有成竹。
就在司马瑜仔细观察唐军兵力调动之时,任天翔也在不足五里之遥观察着叛军的阵地。他原不想再卷入战争,不过由于自己被司马瑜利用,所以他感觉自己有责任弥补犯下的过失。他原本率义门众士在郭子仪帐下效力,但鱼朝恩分兵之时,却死活要将郭子仪留下攻邺城,所以郭子仪便将他推荐给李光弼,因为他对司马瑜的熟悉程度,显然在李光弼之上。
李光弼与郭子仪虽然都出自于溯方军,却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人。郭子仪宽容大度,李光弼却是个不苟言笑,治军极严的铁血军人,在军事上极其自负。他也有资格自负,因为军阵中,唯有郭子仪的战功胜他一筹。所以他对郭子仪推荐的任天翔,心中纵使并不怎么看重,但表面上还是给足了面子,让任天翔可以在军中自由出入,并以幕僚的身份列席其最高军事会议。
李光弼对自己的态度任天翔心知肚明,不过他并不计较,他只想帮助唐军击败史思明大军,只有这样才能弥补自己放走司马瑜的过失。
心术越见精明的任天翔,眼力也越发锐利。虽然他看不到叛军后方的军事调动,却发现了远处那扬起的尘土。虽然若隐若现极不明显,而且很快就被风吹散,但他却立刻就想到,叛军后方在进行大规模的军事调动。从扬起的尘土看,至少是数万人的大规模调动。
通常后军是粮草轻重所在,在大战来临前决不该有大的调动,叛军的举动显然有些蹊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