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比较研究对于历史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三、本书的设想。
第十一章史学遗产和批判继承第一节历史和史学一、历史,史学。二、史学的任务。三、史学的范围。四、史学史。五、马克思主义论文化遗产之批判地继承。
第二节历史观一、神意史观。二、英雄史观。三、经济史观。四、实用主义历史观。
五、历史上出现的唯物史观因素。六、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中国的传播和中国史学的发展。
第三节历史文献学一、历史文献对史学研究工作的意义。二、历史文献的繁富。三、记注、修纂和专著。四、汉唐宋人对历史文献的考订。五、清代的历史文献学。六、近代的历史文献学。七、五十年代以来历史文献的发现和整理。八、历史文献以外的历史资料。
第四节历史撰述的体例一、历史撰述体例的重要性。二、史书的主要体裁。三、史体的综合运用。四、抄撮和类编。五、史论、史注和札记。六、近代历史撰述体例的变化。
第五节历史文学一、历史文学的重要性。二、传记文学。三、战争文学。四、语言表述。五、世情描写。六、历史环境的描写。七、史和诗文。
第六节历史家的器识一、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察往观来。二、重视修史作为不朽之业。三、史德。四、曲笔与直书。
第七节本书对史学遗产的批判继承一、史学在批判继承过程中不断发展。二、本书吸取过去的有益观点,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武器。三、详审使用、熔炼历史资料。四、在综合利用传统体例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五、提倡朴实而生动的文风。
第十二章历史时代的划分第一节历史的客观过程和历史学上对时代的划分一、历史分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二、客观历史过程的连续性和阶段性。三、历史过程的多方面性。四、历史过程,阶段的多层次性。
第二节历史上对历史时代的种种划分法一、先秦诸子关于历史时代划分的论述。二、中古时代主要以朝代为据的历史时代划分法。三、近代学者对历史时代的种种划分法。四、上述种种时代划分法的演进和局限性。
第三节“五四”以来关于中国历史时代划分的各种说法一、第一次社会史论战和中国历史的划分。二、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在中国历史时代划分问题上的异同。三、五十年代以来关于中国古史划分时代问题的讨论。
第四节本书对于中国史的时代划分一、本书对于历史演进和时代的理解。二、本书对于中国历史时代的划分。
(原载《史学史研究》1981 年第2 期)
附录二新增少数民族自治地方在本卷排校过程中,毛难族改称毛南族,本卷第一章中已经照改。在本卷排成后,陆续有新增的民族地方的建制,而版面已不便改动,今列表于下:湖南芷江侗族自治县1987.9.24 成立靖州侗族自治县1987.9.27贵州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1987.11.26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1987.11.29沿河土家族自治县1987.11.23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1987.11.20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1987.11.24河北青龙满族自治县1987.5.5丰宁满族自治县1987.5.15本卷第一章列有国务院已批准待成立的六个民族自治地方,已经先后成立,现列表如下:四川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1984.11.13 成立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1984.11.10马边彝族自治县1984.9.4峨边彝族自治县1984.10.5石柱土家族自治县1984.11.18贵州玉屏侗族自治县1984.11.7重印后记本书原定四十二册,每册二三十万字。现改为二十二册,每册五十万字上下。原定第三卷至第十二卷,卷各四册,现改为卷各二册。这是装订上的改变,跟内容没有多大关系。初版题记中“四十二册”字样,现已改为“二十二册”。
本书初印本第66 页刊有《国各民族人口数字统计表》,这是1982 年国人口普查的统计。据1990 年的普查人口,增长的数字相当多。1990 年国人口总数和各民族人口数,依《人民日报》1990 年11 月14 日第三版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公报》所公布的数字,刊表如下:民族别1990 年普查人口数(人)
民族别1990 年普查人口数(人)
总计1133682501 壮族15489630汉族1042482187 布依族2545059蒙古族4806849 朝鲜族1920597回族8602978 满族9821180藏族4593330 侗族2514014维吾尔族7214431 瑶族2134013苗族7398035 白族1594827彝族6572173 土家族5704223达斡尔族121357 阿昌族27708仫佬族159328 普米族29657羌族198252
塔吉克族33538布朗族82280 怒族27123撒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