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江红之崛起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章
    这标志着中国的印钞技术已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一个世界上只有少数几个国家能以达到的先进水平。[]为此,印刷局将1911年3月1日定为钞票印刷纪念日。

    雕刻钢凹版技术是一项集绘画艺术、雕刻艺术和技法于一身的、难度非常大的技艺。要求雕刻师必须有一定的绘画基础,再加上自己的艺术灵感,才能将一张原稿(画稿或照片)反刻在特殊的钢版上。没有多年的磨练和深厚的素养,是难以达到预想的艺术效果的。一般说来,一块优秀的雕刻凹版,是无法仿制的。不仅别人难以仿造,就是雕刻者本人也难以雕刻出一模一样、纹丝不差的同一块钢版来。尤其是人头像的雕刻,不仅要求立体感强、层次分明、线条清晰(包括头发和脸线),而且是直接在钢版上下刀,稍有不慎,则会前功尽弃。所以,一块好的钢凹版人头像的雕刻,实际上是一个艺术再创造的过程,需要半年之久的精雕细刻方能完成。[。]钢凹版用于纸币印刷,既能丰富票面内容,又有较强的防伪性能,其它印刷方法难以比拟,至今仍有很高的实用价值,而且还在不断地发展和提高。

    在美国雕刻师海趣的指导下,中国的雕刻人才迅速成长,到1914年,海趣在北京病故,其余美国专家也相继回国,印刷局的雕刻钢凹版工作部由中国技师独立完成。1914年6~7月间,中国雕刻人员根据每个人的特长,分工合作,成功地雕刻了第一套钢凹版钞票殖边银行兑换券(彩图17-15)。

    1915年,度支部印刷局的产品,参加了国际巴拿马赛会,并获得该赛会奖(彩图17-16)。

    这在中国还是首次。获奖产品有中国银行共和纪念兑换券和邮票数种。

    此后,中国的雕刻钢凹版刻印技术迅速发展,有许多优秀作品至今仍被视作珍品。例如:技师阎锡麟雕刻的割麦图、技师沈彤雕刻的牛头图、技师刘尔嘉雕刻的帆船图、技师吴锦棠雕刻的耕织图(图17-17)、石舫图(图17-18)和技师贾志谦雕刻的西文以及用机器雕刻的各种底纹、花边图案。从上述这几件产品图样,不难看出,这一时期财政部印刷局雕刻钢凹版在技术上所取得的成就是突出的,为尔后中国雕刻钢凹版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15年,财政部印刷局的土木建基本完工,各种机器设备已与工房建同时安装就绪,生产业务也同时纳入正常轨道。此时的财政部印刷局,已拥有大小机器三百七十余台;所用油墨从配料和化验成墨,都由中国技师完成;纸张供应能以满足生产需要;技术和设备、钢版自不必说,锌版和铜版亦属先进水平;员工已多达一千八百多人。业务上,除印刷北京各银行的钞券外,还远及四川、云南、新疆、黑龙江、吉林、辽宁、山西、陕西,生产之繁忙,业务之兴旺,导致人员和机器超负荷运转,不得不靠加班加点来完成。

    财政部印刷局在引进和学习以美国为主的先进印钞设备和技术的同时,也致力于在此基础上对印钞技术和设备地进一步开发研究。1920年,印刷技师沈永斌,根据复色印钞技术原理,研制成功了复色印钞机(图17-19)。新研制成功的复色印刷机,采用多色胶辊集合传墨于一块凸版技术,能以印出多色接线花纹图案,在提高钞票图案刻印水平和增强钞票的防伪性能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专用印钞机械、尤其是双面接线印钞机的研制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1921年,用这台复色印刷机成功地印刷了大中银行和劝业银行的钞票(彩图17-20)。

    这一时期的印制业务,其票面图案经客户和上级机关审定后,即按批准之图案进行刻版印制。

    中国近代地方官营和私营的纸币印刷

    中国近代的纸币印刷,除中央一级政府控制的银行和印刷厂印发的纸币之外,各地方(省、县)政府及私人开办的金融机构也印发了不少纸币和兑换券,致使中国近代的纸币印刷和流通领域极其混乱。[h]这是中国地域广阔、政治不统一、经济发展不平衡、以自然经济为主和众多列强侵略瓜分等因素所造成的中国历史上特有的现象。地方官营金融机构印发纸币的情况、大致如下:

    (1)直隶(河北)省。

    河北省地方官私印发纸币的金融机构北洋天津银号、北洋银元局、直隶省银行、河北省银行、京兆银钱局、北平农工银行、北平市银行、天津市银行、河北银钱局等,都曾自行印发过纸币。其中:

    北洋天津银号于1903年开始印发银两票。其1904年起印发的铜元票和1908年起印发的银元等,都是由英国印钞公司印制的。彩图17-33是河北省银行印制的拾元票。

    北洋银元局曾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印制过铜元券。

    直隶省银行曾发行纸币多种。其中1916年印发的纸币由英国印刷;1920年由美国钞票公司印刷;1925年、1929年、1932年、1934年,由财政部印刷局印刷;1940年由上海大东书局印刷。而河北省银钱局、北平农工银行、北平市银行的纸币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