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结束,可对于帖木儿帝国的军事打击必须形成持续性。以完成朱猪的《大明国》梦想。南边也时常出现一点不大不小的乱子,需要军队去弹压。大航海也要坚持下去,这些都是要花银子才能办得到的事情。
尤其是徐皇后的逝世,更让朱高煦为难了。
因为徐皇后的陵墓要在北平另建,而朱猪对这个事情也十分上心,不断的扩大规模,顺便把自己的陵墓也建设起来,”
现在大明帝国的所有三个皇子,都是徐皇后亲生的子嗣,母亲死,了,陵墓的修建和扩建似乎都是一种必要。哪怕是明明知道财政已经不允许了,就是打肿脸充胖子也得朝着更加庞大的规模和更加奢华的程度这个方向继续下去。为了给母亲修建千秋万代的寝陵,朱高炽和朱高接这兄弟二人接连“孝敬”了一点东西,身为太子的朱高煦自然也不能落在后头,攀比一般敬献奇石巨木。
大肆修建皇陵是不得不做的事情,不管有没有钱都要完成,别人可以两手空空的唱高调,朱高煦可不行。因为他是监国的太子,最后所有的花销都要从他这里出。
皇家陵墓可不是简简单单的堆砌一个坟头那么简单,动辄就要动几十万人力,绵延几十年的工期,花费的银子绝度是一个无法想象的天文数字。历朝历代,为了修建皇家陵墓而出了大事的可不在少数。
尤其是朱林在这个时候摆出了十分明显的迁都架势,并且已经开始正式着手,无论是行政中心的转移还是配套设施的修建,都需要更多的钱财。
以前不做太子的时候,还感觉不出这样的压力。若是没有财力,大不了把要做的事情延后一下,等到有钱的时候再办。可是做了太子之后才现,手边的这些事情都是急切需要办理的,哪一个也能落后了。
远在北平的朱猪可以大笔一挥就决定了某个事情,但是最后的执行者还是要落到太子朱高煦的头上。
有钱走遍天下,无钱寸步难行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在财政日益捉襟见肘的时候,朱高煦更加深刻体会到了执掌一个帝国的艰难。
怨不得父亲朱抟那样的雄才大略之人都要三更不睡无鼓不眠的操持国事,怨不得父亲的脾气越来越坏,原来国家大事真的很难处理。
“加税如何?”朱高煦问林三洪道:“孤王于诸部诸科都商议过了。似乎只有加税,可是
增加赋税是解决财政窘迫的最有效手段。也是历朝历代最常用的一个操作手法。朝廷没有钱了,就通过加税的形势搜刮民间。
“不行林三洪当即就否定这种想法,很快就又意识到自己面对的是帝国储君,再也不是以前的汉王,赶紧调整了一下语气说道:“加税实为饮鸩止渴,万万不可取
“孤王也是这么想的朱高煦说道:“加税确实可以缓解财政,可父皇登基之初就已经做出了“轻猛薄役”的允诺,如今父皇刚一离京,我这个做太子的就要增加税赋。到时候收上来的银钱都进了国库肥了官吏,恶民恶政的名声肯定落在我的头上。若是再有人趁机闹事。说不准会生出什么样的事端,”
这就是朱高煦的为难之处了。
因为朱林的皇位来路不正。当初为了争取民心,朱林确实曾有过轻浮薄役的许诺。如今到了太子监国的时候,立刻就要增加赋税,老百姓和工商百业肯定会跳着脚的骂娘,当然不是骂曾经留下轻猛薄役诺言的皇帝朱林,而是骂这个搜刮民间的太子朱高煦。如果仅仅是几句来自民间的谩骂那也就算了,朱高煦并不是很在乎这些一皇家何曾真正将百姓的利益置于最高过?
朱高煦内心之中真正顾忌的是大王爷一党。
大王爷极其门人实力不弱,按照大明的体制,只要太子确定下来,其他的皇帝就应该分藩到外地了小除非是特旨奉诏,否则不能进京。可一直到现在,朱林也仅仅是把最不在意的儿子朱高凝封到外地为藩王。对朱高煦威胁最大的大王爷朱高炽根本就没有分封,而是继续留在京中。
这一手的用意明显得很,对于朱高煦这个太子,朱抟时候还没有完放心。留下朱高炽作为牵制,时时刻刻都盯着太子的一举一动。
增加赋税这种事情,和容易闹起来。若是有一些“有心人。在暗中挑拨或者是直接插手,随随便便就可以闹出一些“朝野震惊”的大事来。到时候第一个吃挂落的就是太子了。
监国监成了天下大乱民怨沸腾,估计连睡觉都在睁着一只眼睛寻找太子破绽的朱高炽一定会笑的跳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