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一品公卿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67章
    至于科道”要是总听那些言官的话语,除非是什么事情都不做,要不然永远都有犯错的可能”

    言官就是靠着指摘别人吃饭的,不管什么事情也不管是对是错。这一大批人总是能从鸡蛋里挑出骨头来。

    这么多年以来,什么事情也不做什么话也不少说,已经成为言官当中的一种风气了。

    听到这里,朱高煦也是哈哈大笑:“说的也是,前些日子有言官说西北的军资消耗太大。要孤王彻查前线军官有无糜废之举,真他娘的胡说八道。打仗打的就是银钱,开一炮出去就等于撒了很多铜钱。军资的消耗怎么可能查的清楚?难道就因为后方一个闲官的一句屁话,就让我去查整个前线有无糜废?我真想让他自己去查,最好是被前线的将士打个半死再送回来给那些说空话的闲官们看看,”

    众人哈哈一笑,林三洪心里也有一种轻松的感觉:刚才朱高煦一点太子的风度也没有,而是象十年前一样豪爽,确实显得亲近了许多。

    “至于迁都”我认为皇上已经定下来了,不过京城中反对的声音太大。想来皇上会有一咋小比较折中的方略出来,然后一步步慢慢进行着

    还不等林三洪把话说完,太子朱高煦已经树起了大拇指:“高明,魏詹事,我是怎么对你说来着?要说看大局的眼光,还是林兄弟呀。当初我在走投无路之时遇到

    魏成栋笑道:“太子殿下说的不错,安北侯眼光如炬,想不服都不行啊。皇上那边已经有了关于迁都的定论,北平那边只是行在。南京(最后一次重申,仅仅是为了行文的方便才使用南京这个地名的,考据人士就不必深究了。)已经是国都。就算以后朝廷搬迁到了北平,也不算是迁都,仅仅是将太祖皇帝的多都想法稍微改动而已。”

    明朝的双都制度罢了,南京为留都,保留各部职能,从大局上判断。等于是在北京这个传统的明朝国都之外又多了一个南京的都城。既然是两个国都,也就谈不上一咋。“迁”字了。

    反正无论南京还是北京,都是国都,都有行政体系和行政职能,绝对是一个非常折中的方案了。

    林三洪自然知道最终的结果。听到魏成栋的称赞也不感觉如何。

    可是魏成栋却是更加佩服林三洪了:“当初在湖广的时候,我还以为安北侯仅仅是胆识过人而已。今日算是亲眼见识到了。怨不得殿下一再盛赞安北侯的眼光呢。皇上关于迁都的定论不过刚刚过来,我也是听过殿下之言以后才知道。安北侯不在朝中就已经早早就料到了。果然是智慧过人眼光独到,”

    朱高煦笑道:“其实我也想让林”安北侯在孤王身边,办事情也会方便很多。只不过皇上那里似乎对安北侯颇有成见

    “不过眼下有咋。机会,安北侯不是在扬州任上做出了好大政绩的么?自从安北侯去职扬州之后。王同彦为扬州知府,也算是谨小慎微,可再也没有建树。最多就是守着咱们的安北侯踢打下来的那点家业过日子,虽然无功却也无过,休仕之后告老还乡也算是风光体面。可他一下来,新任的扬州知府可就不行了,”

    也怪不得朱高煦提起扬州。就在林三洪做出成绩的这个地方,现在虽然已经繁华鼎盛,可再也没有了林三洪治扬州之时的那种局面。

    作为林三洪的继任者,王同彦王老绾还算不错,在扬州任上等于是彻底的闲人一咋”可以算是什么事情都没有做过,安按照林三洪遗留下来的那点家底和制度来治理扬州府,用朝廷的话来讲,就叫做无为而治。

    就是因为无为,没有对林三洪制定的各种制度作出任何改动,虽然无法越林三洪时代的鼎盛,却也依靠林府台遗留下来的那点本钱继续了扬州的繁华。王同彦在扬州任上基本就是修养了三年,或者吟诗作画或者观景赏花,屁大一点的事情都没有做过。

    好不容易到了任期,王老绾风光体面的休仕退出官场了。他的下一任踌躇满志年轻气盛,看到扬州已不如往昔,立刻就进行大刀阔斧的改制:大力展工商,奖励丝织。

    新官上任三把火,这个崭新的扬州知府的本意绝对是好的,看着扬州已经不如以前,心里也很着急小所以才用了这种手段希望能够把扬州“工业化”。

    至于后果”林三洪不用问也能知道,肯定是劳民伤财一事无成,努力费劲还不如什么都不做呢。在林三洪的治理下,扬州就是一个消费型的城市,依靠江南淮扬的消费带动起来的繁华局面,怎么能够这么快就会被工商所取代?

    就算是展各种各样的作坊小就算是奖励耕织,可他动手已经太晚了。两淅、两江和江南的大型织造作坊已经形成了气候,甚至联合成了统一价格统一销售的局面,扬州再想起来分一杯莫,和已经势大财雄的整个行业竞争,摆明了就是自找苦吃。连级丝行业都出现了丰隆昌这样的巨无霸,需要很多同行联合起来才能和春桃抗衡,扬州刚刚起步就想这么干,完就是急功近利损人不利己的莽夫,必然会被南北的大商号联合起来挤压的喘不过气”,

    以奢治政才是林三洪治理扬州的根本诀窍,通过消费的方式把各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