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一品公卿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51章
很多不掏钱的学生进来,每年的衣食用具都是一笔很大的开销……

    而现在的林三洪已经到京城,为将来的义学骋请合格的教师了。

    黄真素,洪武十七年二榜进士出身,曾以谨身殿大学士的身份进入内阁虽然朱元璋时期的内阁比朱林朝要稍微强一点,其实以现在的眼光看来,也就是个摆设,后曾为建文之师之一。因为是建文旧臣。永乐朝之后致仕修养深居浅出至今。

    黄真素为人严谨却不古板,在士林当中颇有才名,当林三洪找上门来的时候,曾经的大学士都懵了。

    “安请黄老先生出面主持义学”安北侯林三洪很恭敬的摆出一副后晋晚生的虔诚姿态:“晚辈深闻黄老先生之名,特备了一些薄仪,就是想请老先生出山投业,”因为永乐新朝的这几年来,念念不忘对建文旧臣的搜捕和打压。黄真素作为建文旧臣能够身而退已经是很不容易了,所以极力避免和任何官方机构扯上关系:“安北侯,这个义学  ,和朝廷有什么关系?”

    “既是头学,就和朝廷没有关联。学堂已经在建设之中,约莫半年最多九个月就可以初具规模,其中一分一厘俱是民间捐助。”

    因为见过了太多的腥风血雨,黄真素可不想在须花白的时候再弄出什么是非来,所以力辞不受:“按说义学乃是功在千秋的大善之举,只不过老夫已经年迈,恐无力为安北侯效力了。

    未免误人子弟,老朽

    “黄老先生说的差了,义学乃是惠及子孙小万代之事,非是为我效力。”林三洪认认真真的说道:“我知道黄老先生的顾虑,而我这个义学也开不出什么优厚的条件,也不能强求。只不过身为圣贤门徒黄老先生若是能将胸中所学传于后辈众人。岂不也是留名青史之美事?若是黄老先生能够出面授书传文,他年之后桃李遍布天下,总是百年之后。亦有无数后人留下师承。授一帝为”。楼万人为众人之师门其中利害想必黄老毙生比晚辈更加滞楚  ”

    真正的儒家门徒自有一份清高和孤傲,如果真的能够传授万人,尤其是传投学业于无力读书的贫寒子弟,其功德无论怎么说,都可以直追圣人了。

    一直以来,黄真素的帝师身份都是他引以为自豪的精神支柱,哪怕是改朝换代之后,骨子依然把朱猪砍成是“篡逆之贼”他的学生建文才是大明正统,即便是现在的建文已经不在了,他这个帝师的身份始终无法抹去,,

    可是现在有一个传授万人的机会,是抱着帝王之师的孤傲终老此生还是讲胸中锦绣传承众人,也许这本身就是一个考验。

    林三洪之所以选择黄真素,就是因为此人的经历更符合一个真正儒家学着的风范,又颇有点名气。

    至于那些已经变了味走了形的伪儒,即便是再有天大的名气,倒贴钱来义学做师傅林三洪都要拒之门外。

    一个真正的儒家门徒自然知道应该做何选择。

    “安北侯的义学有多少学生?”

    “没有,现在一个都没有。”林三洪老老实实的回答:“等到秋后。各地义学尤其是淮扬义学中的学生们会有很多止学了,虽然很大一部分会选择回家务农,可也有一些真正有心想学的学子因为家境贫寒而不得不去一些生计之事读书求学从来就是一个很耗费银钱的举动,普通的百姓之家,很难供养的起一个学生本书描述的是平行时空,和现实世界没有任何关联。而且本的“则,如果无意中影射到了现实,那是读者自己的臆断,和作者没有任何关系。。一个不想办法出力糊口的孩子对于任何一个贫寒之家都是很大的负担。即便是免费的义学,等到孩子大一点之后照样会停止学业,为了整个家庭的生计,为了糊口。不得不离开心爱的书本。历朝历代。读书科举看似是很公平很公正的事情,其实求学的成本和生活的压力已经让读书成为某一个社会群体的特权。普普通通的老百姓,尤其是贫寒一点的人家,不是不想让孩子读读书的作用,关键是读不起书。

    在孩子们认识了一点字之后。已经很难得了,再想更进一步成为人才。实在有如身在百尺竿头,哪怕是寸进也难如登天。至于考取功名改换门庭那根本就不现实的梦呓之语。

    这就是金钱的力量,可以让任何一个人才本应该似锦一般的前程变得灰暗。

    天下之大,贫寒者众,有多少才智过人的孩子泯然众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