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了想之后又把“林三洪”这个书名抹掉,改换成了“孤烟客”这三个字尾署名。
当时也盛行笔名之风,很多文人多用自己的笔名,大多是采用“随风斋主人沧海飘零客”等等为名。而林三洪的这咋。“孤烟客”其实很普通,就好像现在上那些“不要爱我帅的掉渣”等等四。一样。其实普通的很。
“好了,就这样吧,送到扬州念昔处。让她到《饭后谈》当中,以后每期《饭后谈》我都会给她撰写类似的尖稿。”
数日之后,崭新一期的《饭后谈》出炉,林三洪也有机会见到了自己的文章。
《饭后谈》本身已经具备了报纸的性质,又多是写一些奇闻异事或者的花边新闻之类的东西,八卦娱乐的味道十分浓厚,深得一些有闲文人的喜好,反正这东西也不要钱,闲来无事的时候翻出来看看,既解闷又可以娱乐,所以这几年来展的很快。
以为这东西本身并不需要太大的本钱,有了扬州烟花行业的支持,这点小小的纸张笔墨和印刷费用不算什么。所以行量已经相当可观,两淮早就可以看到比较新鲜的《饭后谈》了,江南各地也可以经常见到,就是在淅东的文人圈子里,也有很多读者。
因为《饭后谈》这个东西并不讲述什么国家大事,在官府眼中其实就是花街柳巷的花抄,所以也懒得理会,甚至很多官员在茶余饭后有闲情逸致的时候也会找一份瞧上几眼。看看哪个书寓里的姑娘是不是更换了红牌子,打听一下那些高的让人砸舌的“茶水钱”的价码”
但是这一期的《饭后谈》有了很大不同:
以往那些用来吸引眼球的香艳之事被挤到了边边角角,很大的篇幅都用来刊载这篇《漫话西北》的文章。
文章中详尽而有深入浅出的描绘出西北的形势,勾勒出一幅活生生的异域风情,各个部落的风俗和习惯,于内地迥异的制度和生产生活方式等等着实让人感到有趣,尤其是部落的青春女子在选择如意郎君时候所使用的手法:直接钻进心仪男子的帐篷成其好事。让很多登徒子心生向往之情。就算一些道貌岸然之辈,也一边大骂着蛮夷之邦不知礼仪伤风败俗之类的话语,一边在脑海中勾勒着其中的快活于逍遥。
而真正关心西北局势忧心国家社稷的读书种子,却极力的从这篇文章之中寻找蛛丝马迹,以分析大明王师和帖木儿贼兵之间的实力对比,分别双方的胜负之数。甚至有一些心思热情之人,凭借这个《漫话西北》所描绘的山”地形于部落形势,结合大明王师的军队和战斗方式,以纸上谈兵的形式作出兵棋推演的举动,一步步分析双方大战的进展和可能出现的变局,”
这个《漫话西北》的撰写人是一个叫做孤烟客的家伙,从详实的文字之中,可以推断这篇文字的作者一定是个久居西北,对于各个部落和西北形势有深刻了解的能人。光是这样的描述,就不是能够凭借想象所能做出来的。
尤其是郭四昧和其其格壮丽而要完美的婚姻,让很多人为之拍案叫绝。大明民家子弟于瓦图公主结为夫妇,成为瓦图之王,这样的故事就是在戏文里也显得过于夸张,可是却在西北活生生的上演了”
“看来蒙古各部内附大明已是天意,十年二十年之后,瓦图之王的子求已有我大明和蒙古的双重血统,再过几代人,哪里还分的出什么蒙古不蒙古的?”
也有些卫道者认为此举大为不妥,做出书文反击“孤烟客”:“华夷之防为天下之大事者,此郭生纳蒙古宗室之女为妻,安问祖宗耶?若是他日诞下子嗣,为蒙古乎?为汉人乎?呜呼,此乱我纲常实在祸患之始也,呼天下有识之士莫为郭生事哉,”
娶一个蒙古公主,做蒙古之王还不是好事?反对者的声音很快就被认为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嫉妒梦呓”
第169章 百年大计
,三篇关干西北的女章出年之后,矛论十林官场,都巳拇到了这个“孤烟客”的真实身份一 必是安北侯林三洪无疑。
朝廷封赏文官爵位,尤其是给在世的文官封爵,是一个很大的荣耀。当世之中有此荣耀者屈指可数,显然是为了酬林三洪在西北引导蒙古各部内附之功,对西北如此熟知之人,除了林三洪还能有哪个?
就在众人从林三洪的《漫话西北》书文中自得其乐的分析着战场上的局势之时,林三洪已经做出了关于战事的总结:大明必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