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窃隋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隋朝统一国家体系的重建
种制度为庶族地主出身的士人开辟了参政机会,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促进了官僚体制的成熟,加强了君主对官吏选拔的控制,有助于加强君主**的政治体系.

    影响:隋朝采取的上述措施,符合历史与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对于实现和巩固国家的统一起到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典章制度方面的改革和创新,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社会经济制度与政策

    1.调整均田制:

    A.自诸王以下至于都督,给永业田(100顷----40亩);

    B.职分田:京官(5顷----1顷)&外官;

    C.公廨田:官署,以供公用;

    D.百姓授田:遵北齐之制(人死:露田交还国家,永业田传子孙)

    露田

    永业田

    丁男(18----60岁)

    80亩

    20亩

    丁女

    40亩

    奴婢(300----60人)

    同良人

    耕牛(4头)

    60亩

    朝代

    年龄

    北魏

    15----71岁

    北齐

    18----65岁

    隋

    18----60岁(21----60)

    唐

    21----60岁(18----56)

    特点:隋代均田制在授田对象和数额方面的调整显著

    A.百姓成丁、入老的年龄;(入老年龄的提前,是在人口增殖、土地资源日益紧张的形势下,缩小授田范围的措施)

    B.隋初授田妇人、奴婢,炀帝时取消授田&免除课税;(取消对妇女的授田,缩小了授田范围,有利于缓和土地紧张的矛盾;取消对奴婢的授田,适应了奴婢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下降的趋势,但深层原因是土地不足)

    C.贵族官僚按品级授田;(保证贵族官僚最大限度的占有土地)

    意义及影响:

    A.均田制实际上并不是完意义上的土地平均分配制度,而是在国家掌握大量荒地的前提下,对土地占有通过限额进行有限调剂的制度。

    B.它通过规定土地占有的最高限额,缓和土地荒芜与农民土地不足并存的矛盾,防止土地过分集中。

    C.均田制的推行,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而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保证国家税收。

    田制推行:北方:均田制

    南方:南朝以来的大土地所有制

    2.赋役征收:

    A.丁户:

    开皇二年

    开皇三年

    开皇十年

    租调力役

    每年一个月

    20天

    民年50,免役交庸

    纳租

    一夫一妇纳粟三石

    纳调

    桑田:绢一匹,绵三两;麻田:布一端,麻三斤

    绢减为二丈

    B.单丁&奴婢:纳半数

    C.依令不受田者不课

    纳庸代役的规定和租调徭役的减轻,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劳动人民的负担

    3.户口:保闾制度

    A.县以下:五家为保,五保为闾,四闾为族;置保长、闾正、族正;

    B.京畿以外:置里正、党长;

    保长、闾正、族正、里正、党长分级负责检查户口。

    .“大索貌阅”:开皇三年,隋文帝下令在国整顿户籍,检查隐漏户口,要求各州县按照户籍上注明的年龄大小,逐户进行核对,此即“大索貌阅”。

    ②.“析籍”:亲属关系在堂兄弟以下的,一律分居,另立户籍,以防容隐。

    ③.“输籍定样”:由中央把划分户等的标准即“定样”颁发到各州县,规定每年正月五日,县令派人到乡村去,以500户或300户为一团,根据“定样”确定户等上下,载入簿籍,当做征发差役、收缴赋税的依据(“输籍定样”的推行,防止了长吏、豪强肆情徇私,户等划分不实的情况。加上从轻制定赋税,大量依附于豪强做佃客的“浮客”,愿意离开豪强,成为国家的编户。

    “大索貌阅”和“输籍定样”的实行,使得国家控制的户口数和力役、赋税额大大增加,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繁荣,增强了隋朝的国力,为隋朝的强盛奠定了基础

    三.隋朝经济的繁荣和大运河

    1.农业(表现):

    A.农业人口的激增:“输籍定样”&“大索貌阅”——漏户;人口增殖(社会安定)

    人口的增加为农业的生产提供大量劳动力——促进了土地的开垦,耕地面积不断扩大。

    B.垦地面积的增加;

    C.仓储丰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