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亮了,日军都惊异地发现昨天摊头杂乱的景象不复再见,各种物资都已分散而且地下化了,再想炮
击摧毁已不可能,解放军显示出中国农民式的精明。岛田的这丝遗憾很快被更大的担忧赶走:解放军明显
放慢了人员上岸的速度,却在拼命赶运物资,已登陆部队也没加快推进,都分散在各处进行防弹阵地建设。
难道解放军改变了战术?要不要马上反击,岛田陷入犹豫。
整个白天,解放军空军不停地进行轰炸,海军也恢复了炮击,但强度都不大,日军的地下阵地也都安
然无恙,这一下岛田又把悬着的心放回肚子里了,“继续监视!”他决心以不变应万变。
小窦把修筑工事的摊子扔给政委,自己亲自带着侦察部队悄悄运动到本部半岛的中间那个险恶得出奇
的山区──八重岳,他知道日军北部防御重点就在那里。起风了,天气变化很快。辽阔起伏的冲绳的丘陵
上长满了蒿草和灌木,还有一片片黑色的松林,在海风中飒飒作响。小窦一行人携带了大批观测设备,他
们首先在距敌主阵地两公里远的树林里安营扎寨。在不同方向支起几个有特殊减振装置的三脚架,然后安
上数套激光干涉仪。此刻空军正在八重岳主峰上投弹,这几套激光干涉仪则扫描选点,
观测岩面由爆炸引起的微小变化,然后把观测结果送回千里之外的地震研究所。专家们立刻用装有专
业软件的计算机分析,推断出各点距空穴的距离,再自动把这些空穴绘制在三维地图上,最后传回给岳麓
生的指挥部。
小窦此行不光是做这种“敲山震虎”的侦察,他们还要耐心观察各山体表面,力图找出任何人力加工
的痕迹。虽然有侦察卫星的天候监视,但毕竟只能指出某一地区有大量人员车辆出入值得怀疑,并不能
代替侦察兵敏锐的眼睛。炮火和炸弹已把山体上的植被掀去,露出丑陋的岩石表面。日本人很细致,所使
用的水泥和岩石颜色非常接近,而且轰炸也掩护了许多施工时的爆炸点,观察结果并不很理想。小窦安慰
他的士兵不要着急,还有机会。太阳下山了,他的士兵们惊喜地发现在他们特制的红外观测镜内,随着不
同波段的选择,清晰地显示出水泥和岩石、土壤等自然山体的区别。
小窦笑了,仿佛从战士们的身上看到三年前他自己在曼谷给柳维平和俞笑天当侦察兵的影子。
13日凌晨2点,剧烈的战斗在八重岳和伊江岛同时爆发。空军从万米以上高空将一枚枚重型侵彻战
斗部激光炸弹投下,潜伏在伊江岛的解放军蛙人部队和八重岳附近的陆战队队员们又用激光照射器引导这
些炸弹冲向山体中各坑道工事的薄弱点,连续的爆破炸开一个又一个的天窗。没等炸弹声平息,无数直升
机便把突击队员直接送到突破口,这些头戴氧气面罩突击队员不失时机地朝各缺口内投入特制的空气燃料
手榴弹。这些手榴弹威力不是很大,但已足以使方圆10米以内的人员因缺氧窒息而失去战斗力,狭窄的
坑道空间更加大了它的范围。日军防御工事的的山岳坑道内立刻响起此起彼伏的闷响,解放军的突击队员
一跃而入,用可穿透烟尘的远红外夜视仪搜寻道路,前进个十几米后又投下第二波空气燃料手榴弹,就这
样走走投投,逐渐进入各工事的核心。他们背上的氧气筒可支撑半个小时,而急救过氧化钠面罩又可提供
额外的一刻钟时间,故突击队员们气定神闲,按步就班地扫荡残存的日军。他们身后另有专人操作拖着长
长光纤的洞穴导航仪,避免从不同方向进入的突击队之间的误伤和可能遗漏的偏洞。
日军在坑道的各种防御武器是另人毛骨耸然的,隐蔽在坑道中的各种口径火炮若都推出来,按预先精
确测定的距离实施毁灭性的射击,肯定会把滩头阵地打成一片火海。可惜此刻这些武器的操作者们都像干
涸池塘内的鱼,大口喘息,贪婪地捕获空气中那一丝残存的氧气,让所以武器都成了摆设。
沉闷的爆炸声响了一夜,到天亮时分,八重岳地区日军构筑核心永久阵地和伊江岛制高点城山地堡都
被攻陷,只剩下一些侦察时没有发现的小暗堡还在苟延残喘。这两地本应该负责形成交叉火力的日军已自
顾不暇,更不用说互相支援了。
岛田同两地的线路通讯在战斗一打响便被切断,之间的无线通讯又被岛中部的解放军波段干扰,得
不到清晰的战况,岛田只能通过同某地通讯有无回音来判断阵地是否
易手。13日上午10点,一些不死
心的日军参谋在解放军停止干扰后又进行了最后一次联络,回应却是死一般安静。岛田等指挥官对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