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还利用他们先进的围海造地的技术,把岛的尾部海滩上只有一条长仅300米跑道的金德里机场扩
建为有两条1200米跑道的中型机场。
加藤曾得到陆军军令部长小山鼓将军关于“解放军有对该岛实施空降的企图”的指示,但他绕岛巡视
后认为科雷希多岛地势狭小、险要,解放军不可能对其进行大规模空降突击,因此认为岛上现有部队足够
遂行任何反空降作战。为了预防万一,他命令在岛东部的机场跑道上埋下许多遥控地雷,并把火炮配置在
山下,以便必要时,用火力封锁该机场。加藤把主要防守兵力部署在顶部和马林塔山上,用于对付海上的
登陆;把预备队隐蔽在马林塔山隧道内,指挥所设在顶部台地上,与所有部队都有光纤、电缆通讯和步话
机联系。
岳麓生深知科雷希多岛对整个菲律宾战局的重要性,两个多月前便偷偷成立了“旋风部队”,由原
“蓝天”突击队队长贺学甫大校出任司令,原“海龙”突击队队长孙有亮大校担任政委。部队由原“蓝天”
突击队、原“海龙”突击队和战区侦察兵精英编成,基地仍建在苏门答腊多巴湖的萨莫西湖心岛。
空降突击夺取科雷希多岛并非易事,因为该岛没有便于空降兵着陆的地方。唯一适合空降的地域,是
位于岛的尾部的金德里机场,但它离山顶台地太远,而且日军的主要阵地正处在跑道上面的峭壁上。为了
解决这一难题,一名空降参谋建议参照美军二战在山顶台地成功实施伞降的战例,这样既可以控制制高点,
又能出敌不意。孙有亮担心道:“同样的错误敌人不会犯两遍。”
贺学甫看过空降地域的航空照片后,决定采纳参谋的意见,挑选山上仅有的两块比较开阔的高尔夫球
场和校场作为空降场。贺学甫充满自信地对孙有亮道:“如果我们在有大风的黑夜,在防守最严密的地方
空降,敌人会绝对想不到!”
空降场选定了,但贺学甫和孙有亮还面临着诸多难题:在被马尼拉湾海水环抱、高达150米的日军
重点防御下的山顶实施伞降,伞降地域的长度太短;岛上经常有时速为24至40公里的海风,即使按伞
降最低充许高度120米跳伞,也需20到25秒钟才能着陆,再加上飞机的时速为二百多公里,运输机
通过两个空降场的时间只有4秒钟,使每架飞机一次进入目标只能投下6至名伞兵。在日军防备松懈的
大风天,风速要超过50公里,这就是说,伞降的效率会更低。孙有亮提出可采用机降,但如何解决直升
机的噪音更是个难题。贺学甫认为,必须制定出一个非常严密的作战计划。
为此他和孙有亮在萨莫西基地利用高原大风一次次进行实验,终于找到了一种新型空降方式。他们立
刻在岛上搭起的1:1模型上组织“旋风部队”进行了数次演习,让所有空降人员都利用模型熟悉空降战
斗地区的情况,用新装备进行了充分的训练,并对所有细节都反复推敲和仔细的检查。“旋风部队”于5
月末,对科雷希多的偷袭已经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
第三十一章 神兵天降
为夺取科雷希多岛的“小小”特战行动,解放军的整个两洋舰队都出动了。7艘大型航母在10艘
“泰山”级武库舰、14艘“北京”级巡洋舰和2艘“旅洋”级驱逐舰的护航下,首先对冲绳岛进行预
防性空袭,使嘉手纳空军基地短期内不能起降任何飞机。消除了侧背威胁后,整个舰队掉头南下,浩浩荡
荡逼向吕宋岛。
6月11日晚19点03分,太阳已经部没入西边天际,夜色正像肉眼难以看清的墨渍一样在天空
中渐渐扩散开来,能见度正在慢慢降低,海平线已看不见。天公也不作美,海上刮起了每小时50多公里
的南风,庞大的舰只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笨重地朝前移动,在墨黑的水面上划出一道雪白的水迹,小山般
的浪涛一遍遍地冲上甲板。19点30分,随着贺学甫一声“出发”的命令,架经过专门减噪处理的武
直─13多用途直升机陆续从“袁崇焕”号航空母舰上晃晃悠悠地升起。为了避开日本和菲律宾的防空雷
达网,直升机编队采取超低空飞行的方式,贴着浪尖迅速飞往马尼拉湾。
10分钟后,又有16架满载突击队员的武直─13运输直升机在6架武直─12格斗直升机的护卫
下从其它航空母舰出发。点整,舰队来到距吕宋
岛以北约200海里处。7艘航空母舰及其护航舰,一
起向左转向逆风行驶,像啤酒泡沫般的大浪,使航空母舰产生不规律的颠簸。开弓没有回头箭,第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