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一系列的富氧反应,即高原反应的后遗症。
其症状同高原反应有些相似。
富氧反应虽然不至于引起大的危险,但持续时间长,很难受,也同样影响部队战斗力。其中的原因并
不复杂,大多数人,从海拔较低的氧气充足的地方到了空气稀薄的高原,由于缺氧,身体会出现明显的不
适。为了适应这种缺氧环境,肌体就要寻找求自我平衡,即大量增生红细胞。红细胞容易与氧和二氧化碳
结合和分离,把更多的氧输进人的肌体里,维持人体的正常运转。一旦这样的人突然从高原回到低海拔地
区,已经大量增生的红细胞不仅不可能立即锐减,而且还要“工作”,继续大量向肌体供应氧气。氧气过
足,就易产生“醉氧”。由此推想,去西藏,特别是去西藏进行大体力军事行动,对战士的身体造成一定
的损害是不言而喻的。主要是上高原、下高原,致使肌体运转的突然失衡。缺氧、醉氧,都导致身体的不
适应。而身体大量增生红细胞,接着又要消减红细胞,为肌体增加了额外的重负。处理不好会加重士兵们
的战前焦虑,严重地挫伤士气。
这个恼人的问题却让陈自耕解决了,他很有预见地生产了一种连耳机加压面罩,士兵不动的时候由微
型马达充气,运动的时候则由身体驱动充气。这些连耳机加压面罩不但刚入藏的第十五和二十六数字化空
突集团军人手一份,薛皓简也要求每个第十和十八山地集团军官兵都得戴上,在战前就克服“醉氧”现象。
为验证连耳机加压面罩的效果,薛皓简分别要通了四个集团军指挥部的电话,第十五和二十六数字化
空突集团汇报没有“水土不服”,第十和十八山地集团军则说通过逐渐加压不知不觉就克服了“醉氧”现
象。薛皓简放心了,他可以想象当印度军队面对犹如猛虎下山的解放军高原集群时的吃惊程度。出其不意
已经是胜利的一半了……
薛皓简又把屏幕换成印度南面的印度洋地图,上面的两个红色大箭头代表着以迪戈加西亚岛为出发基
地的刑凯山印度洋舰队和千里奔袭的太平洋舰队。赵仲逊元帅不顾已过了当水手的年龄,随太平洋舰队行
动,亲自指挥解放军海军历史上第一次航空母舰大决战。薛皓简脑海中浮现出和赵仲逊讨论海军如何使用
时的情景……
一个星期前,在同样的地点,赵仲逊开门见山地对他说:“我知道钱寒白他们又捣鼓出‘昆吾’Ⅲ型
反舰弹道导弹,不过我想这种好玩易儿应该留给日本鬼子,印度的那几艘破船我们海军包了!”
薛皓简笑着点点头道:“我也是这么想,为了不显得刻意,我打算还是扔几枚‘昆吾’Ⅱ型反舰弹道
导弹唬唬人、应应景。”
赵仲逊却叹口气:“我希望印度阿三别笨到没掌握美日送来的情报,真让瞎猫也撞上死耗子。”
见赵仲逊一脸的为敌人担心,薛皓简忍住笑,忙安慰道:“我会让人在导弹上做些手脚的,保证不击
沉一艘印度军舰。”
总参作战值班室内的军官们再也忍不住,爆发出哄堂大笑。
第二十四章 海上决战
此刻,“袁崇焕”号航空母舰率领庞大的解放军太平洋舰队,以三十节的速度驶入孟加拉国湾。这艘
一年前才下水的“班超”级核动力航母,是中国最新最大的一艘航空母舰。巨刃般的舰首切开黑沉沉的海
水,在舰舷两侧激溅起排空的水墙,直朝印度次大陆最南的科摩林角插去。
一个多小时前,它和其它三艘姊妹舰刚完成掩护陆战队独立一、二数字化空突旅在印度的安达曼群岛
和尼科巴群岛的垂直登陆,之后便马不停蹄地向西急驶,与从迪戈加西亚岛北上的解放军印度洋舰队形成
对印度海军的钳形攻势。
站在舰桥上的赵仲逊骄傲地望着这支他为之毕生奋斗的庞大舰队,回顾着短短二十年间便从千顿级跨
越到十万吨级军舰的发展历史。他开始由近及远地扫视着他的这些宝贝。
他的旗舰“袁崇焕”号在总体设计上吸收了“霍去病”级的优点,并借鉴了从金兰湾打捞上美国航空
母舰的内部成熟技术。航空母舰标准排水量为104000吨,它的两座各650兆瓦功率的高温气冷核
反应堆共可产
生360,000马力的推力,使军舰的最"奇"书"网-Q'i's'u'u'.'C'o'高时速达到35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