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类是装备合成孔径雷达─SAR的卫
星和飞机。SAR能够提供天候条件下的详细的地面测绘资料和图象,这种能力对于现代侦察任务是至
关重要的,也是SAR最值得推崇的优越之处。在恶劣气候下雷达是一种合适的探测传感器,其它的传感
器在这种环境下不能很好地工作。SAR能够昼夜工作并且能够穿透尘埃、烟雾和其它一些障碍。虽然红
外─IR传感器也能够在夜间工作,但是它同其它电光传感器一样,不能在严酷恶劣的气候下产生清晰的
图象。SAR具有防区外探测能力,即可以不直接飞越某一地区而能对该地区进行地图测绘。因此,SAR
比起一般红外和电光传感器具备更远距的工作能力。另外,与红外和电光传感器不同,SAR的分辨力与
距离是无关的,它不会随着距离的增加而降低。较早的APG─雷达76的SAR分辨能力已经可以达到
0.3米,远未达到其物理极限。
中国的国防科技工作者们已克服了几个利用SAR的技术瓶颈。他们为SAR配套了自动目标识别系
统。以目前对侦察系统的大范围覆盖的要求,为做到目标的精确识别,需要收集的数据量之大已远远超过
人工迅速作出判断的极限。使用SAR完成自动目标识别的一个主要的技术问题是要开发能够在雷达回波
中识别目标特徵的各种算法。其次是解决雷达的成像难以解释的固疴,这不是SAR所特有的问题,而是
所有雷达都普遍存在的问题。不同于直观图象,人们必须经过训练才能确认雷达图象所传达的信息。把优
秀的雷达分辨员的经验汇编成分析软件使SAR图象与普通照片的相象程度已经达到了90%,但是多数
专家们则认为,这只是SAR刚刚开始由抽象图象到直观图象的转变。另外还可将来自各种其它传感器和
来自SAR的信息融合起来。这样自动目标识别系统便可采用自动数据处理方法对目标进行识别、分类并
按照其重要程度进行分级,使指挥人员能够看到一幅有关战场情况的更为完整和准确的图象。
具有树叶穿透能力的较低频率的SAR也在他们发展之列。大多数的SAR都工作于波段或更高的
频段,这种频率不能穿透树叶进行探测。HF波段的雷达能够穿透树叶并能提供比波段更好的天候
穿透性的观察视场,但是,HF波段雷达的工作波长较长,因而天线尺寸非常大。开发尺寸足够小能够
安装在飞机平台上的天线是开发这一频段的SAR一个重大的挑战。中国国防科技工作者干脆把它搬到太
空中,因为唯一限制它在太空中尺寸的只是运载火箭,只需分拆开多运几次即可。已经小型化的SAR则
安装在侦察飞机上,这些飞机都采用大型机载处理器。有了机载处理能力,就不需要将未经处理的数据发
送到地面站进行处理。当机载处理能力与先进的数据链和卫星通讯结合在一起时,在世界上任何地点的指
挥人员就可以灵活地把他们的飞机分派到世界的任何地方──尤其是SAR漏过的区域,由这些飞机来处
理它所侦察地区的图象,然后通过卫星将处理过的世界任何地区的图象发送回指挥人员处。
总参作战部拟定的“海上两方舰队对决,陆上四路出击印度”的“风火轮”计划是严密而又出其不意
的,薛皓简也相信久经战阵的解放军官兵会出色完成这一使命。“风火轮”计划由钱寒白负责的天军和二
炮部份已能保证摧毁已知的印度的陆空核力量,计算机演习表明天军指挥下的中国弹道导弹防御系统已能
一次击毁十枚以下的敌导弹,如果能缩小来袭方向则可对付更多的导弹。然而任何方案都不能保证印核潜
艇的导弹不落一枚在中国大地上。
这时,李恒少将匆匆走进来,黯然地摇摇头道:“我们已完打入印度军方的网络系统,可以随意出
入他们核武器基地的保密网,但还是找不到那两艘该死核潜艇的蛛丝马迹。我估计是因为它们刚从俄国租
来,还来不及把俄式导弹控制计算机整合入保密网。”
薛皓简见最后一条路也断了,不觉第一次感到绝望,他似乎透过办公桌面看到抽屉里藏的一把手枪,
那是他为一但拦截核导弹失败而准备自裁的。他知道开战后,在战斗中捕获那两艘潜艇就如同俄罗斯轮盘
赌。想到俄罗斯轮盘赌,他突然眼睛一亮,向李恒问道:“你如果是俄罗斯总统,你会不会不采取任何措
施,而
把可能反过头来杀死自己的核潜艇借给别人呢?”
“当然不会!”李恒显然明白了薛皓简的意思,笑了起来。
“我想俄国总统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