队折返回昨日离开的大路,朝
曼谷驶去。由于塞车没有完消除,泰国军警看都没有看一眼就把他们“赶”入曼谷。
在曼谷的第二秘密集结地,特遣队的三个分队会师了。柳维平很快分配了任务,一分队留在曼谷,二、
三分队赶赴距曼谷还有几小时车程的海滨风景名胜帕塔亚,美军在这里建起泰国最庞大海空军事基地。柳
维平强调目前主要的任务有两个:精确标定敌各重要军事目标;渗透敌通讯网络。如有余暇,不妨了解敌
兵力部署、部队番号等等。分别前,不知谁的提议,各分队又打赌看谁先破译美军的密码。
分散行动后,俞笑天问道:“以往侦察都以了解敌兵力部署为重,这次我们怎么一反常态?”
柳维平毫不隐瞒地交底:“我现在还不完理解薛总指挥的谋略,他曾说过不要迷信孙子兵法的‘知
己知彼,百战不殆’的那一套,巨量的真假参半的信息往往分散决策者对关键点的判断。战争的胜利是属
于精确掌握关键情报的一方而不是拥有最多情报的一方。战争是心理动态变化的过程,敌人的力量最强点
往往就是心灵的最弱点,找出打败敌人的最强点方法就是战术的最高境界。这样的侦察应与此有关,你要
详细知道为什么,干脆以后去问薛总指挥吧。”
9月13日,在云南的丽江前指控制室内,薛皓简翻看着各地特遣队的进展情况,发现有两个地方,
没有渗透成功。一个是马来半岛上的西马来西亚,那是第一阶段计划外的任务,他命令那个特遣队在半岛
的泰国和缅甸边境埋伏好。另一个却是“极速风暴”第一阶段的要点──越南金兰湾的美第7舰队第75
特混舰队的驻地。正在相法补救时,曹秘书递上今日敌情简报,薛皓简被其中一条消息吸引:越南南下军
机被金兰湾美海军战机击落。薛皓简眼睛一亮,命令道:“叫空军作战参谋来,让金兰湾特遣队运动到胡
志明市和金边之间的地区。”
这天,乌云笼罩着夜幕下的曼谷,柳维平、老刘、小窦和另一名叫小葛的年轻少尉为一组去侦察湄南
河畔的美军新机场。他们戴上数字红外热成像夜视眼镜,身着能减少红外线特征的特种野战服,手持装有
消音器的微型冲锋枪,肩负野战背包,来到一片树林边,这是他们白天初步勘察后选择的突破口。他们的
红外热成像夜视眼镜采用了一种单晶锑化铟半导体材料,可在室温下工作,省却了笨重的冷却系统。
红外探测在军事上应用可以追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但只是在上世纪后半叶,它才被应用于不需要
携带光源来照明目标的被动式传感。上世纪60年代,红外探测技术上的第一次突破导致研制和生产了将
热辐射变换为可见光的热像仪,用用了十几年,热成像技术达到了能切实可行地应用于战争的完善水平。
当然,在基础材料科学和微电子技术取得每一次新进展都会为减小红外探测系统体积、重量和功耗,提高
其灵敏度和热图像质量提供发展余地。但红外敏感材料有一通病──它们通常需要制冷至低温才能充份发
挥其探测功能,制冷要求从后勤方面制约了系统的应用。以最常用的气体制冷法为例,使用气体制
冷技术就意味着贮气瓶必不可少,即使贮气瓶问题解决,还需要能在野外对贮气瓶进行再次充气的装置。
在战场条件下,再次充气装置,无论是大容量的气体供应器还是空气压缩机和提纯系统,并不是总能得到
的,尤其是在小规模部队远离支援梯队的情况下。使用压缩气瓶的另一个缺陷是它们可能会带来意想不到
的危害,比如贮气瓶遭受子弹或破片打击时可能导致爆炸而带来危害。所以,研制不需要制冷的系统意味
着红外探测技术上的第二次突破。
上世纪末,英国评估与研究局发明了一种单晶锑化铟生长技术弥补了这一遗憾。其成果之一就是研制
了工作在室温下的新型热像仪部件和子系统,包括红外探测器和可用于热像仪处理的高速晶体管,从而有
望实现室温成像。另外,锑化铟与许多单晶锑化铟晶体管的突出优点是具有极高的电子迁移速度,达到了
在砷化镓中所允许的速度的五倍。而砷化镓则有比目前广泛应用的硅半导体材料快三至四倍左右的电子迁
移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