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又一次坦嫩贝格大捷的机会。不过,这第一次马祖里湖区战役把最后一批俄国部队赶出了东普鲁士的土地,而且又抓到一大批俄军战俘。到9月17日,此役在后卫战斗中进入尾声,一场典范的大战役宣告结束。
正如西线的马恩河战役一样,坦嫩贝格马祖里湖区战役产生了巨大的后果。它并没有把德国从两线作战的战略困境中解脱出来,而且其战果由于同一时间俄军在奥匈的加里西亚取得的胜利而被部分地抵销了。然而,世界都感觉到了这场大战役在军事上、战略上、政治上和心理上的冲击‘波’。两个俄国集团军被击破,总共损失约30万人。所谓俄国“蒸气压路机”的神话被揭‘露’了。的确,俄国人并不是以压倒一切的力量来对付敌人。而是拖着沉重的脚步茫然地迈向死亡;他们的错误和判断失误如此之多,如此愚不可及,以致于成了所有的军事院校都采用的战例教材。
坦嫩贝格战役对俄国是一场灾难‘性’的失败,使俄国人“遭到一次永远未能完恢复的打击,而且在不小的程度上导致他们后来从大战中消失”。这一估计似乎过分了,因为俄国人,正如两次(世界)大战显示的那样,具有承受可怕的伤亡和巨大的失败的能力。然而,这次战役毕竟对东西两线的战局均有影响;如果说德国输掉马恩河战役(最终)导致输掉这场大战,那么它在坦嫩贝格的胜利却延长了这场大战。的确,对德国人来说,坦嫩贝格的捷报有助于掩盖马恩河的败绩。德国人民在兴登堡和鲁登道夫身上发现了英雄偶像,他们将追随这两尊英雄偶像直到土崩瓦解。
俄国人在东普鲁士遭到惨败,然而在遥远的南部却取得了多次成功。在‘波’兰突出部的南侧直到罗马尼亚边境,沿200英里长的加里西亚战线,尼古拉?伊凡诺夫将军统帅下的4个俄国集团军(第4、第5、第3和第8)面临康拉德?冯?赫岑多夫指挥下的3个奥匈集团军(第1、第4、第3)和第2集团军的一部分。奥匈第5、第6集团军和第2集团军的大部则已用于对塞尔维亚作战。
康拉德于8月23日发动攻势,企图打‘乱’俄国的动员时间表。他的主力位于他的左翼(西翼),即维斯瓦河与布格河之间,面向卢布林和霍尔姆。俄国的计划差不多完与康拉德的计划相对应;结果是两个巨人迎头相撞。在克拉希尼克战役(8月23日至26日)和科马罗夫战役(8月26日至31日)中,奥匈军强大的左翼第1、第4集团军差点赢得一场大胜利。但是竞争的双方有点像两个被‘蒙’住眼睛争夺奖赏的斗士,彼此都几乎不了解对方的行动,再加上‘混’‘乱’的命令和拙劣的协同,使康拉德除取得一次战术‘性’胜利外,一无所获。
与此同时,奥匈军薄弱的右翼(东南翼)第3集团军和配属约其他支援部队处境不妙。在格尼拉亚利帕河战役(8月2630日)中,俄国第3、第8集团军在数量上至少以三倍于奥匈军的优势,压倒了奥匈第3集团军,使之遭受惨重的损失,向西后退若干英里,退到它原先的出发地伦贝格。俄军左翼现在处于向奥匈第1和第4集团军侧翼和后方运动的位置。
康拉德在他的第2集团军余部的增援下从塞尔维亚战线匆匆转移到北部,企图在腊瓦鲁斯卡亚战役(9月6日10日)中改变方向,重新部署他的部队,并迂回俄国第3、第8集团军。双方均在‘混’‘乱’和非决定‘性’的战斗中互相攻击。但是,奥匈军部署的变更在奥匈军左翼第1集团军和康拉德其他部队之间留下了一条40英里长的间隙。俄国骑兵利用了这一间隙,危及奥匈军的后方。奥匈第4集团军及时得到警报——不是来自它本身的骑兵巡逻队,而是来自破译敌人无线电明码电报。9月11日,康拉德下令撤过桑河;复于9月16日撤至戈尔利采塔尔努夫一线,左翼达维斯瓦河,右翼达喀尔巴阡山,伦贝格以西(或后方)135英里;奥匈军胜利的美好希望和天‘花’‘乱’坠的梦想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康拉德的退却,使奥匈帝国的整个加里西亚沦于俄国之手,只剩下一座被围困的普热米什尔要塞,它位于战线后方数英里,被汹涌前进的俄军围得水泄不通。
加里西亚战役中,奥匈军死伤约25万人,被俘10万人,而国参战部队不足百万人,这是极其巨大的损失。这又是一个历史灾难的预兆,一个衰亡帝国垂死挣扎的开端。
俄国的胜利危及德国富饶的西里西亚省。胜利的“三执政”——兴登堡、鲁登道夫和霍夫曼从东普鲁士调来4个军对付这个威胁。德国人又一次以出‘色’的条顿民族的效率使用他们优越的铁路网。在9月下旬的11天之中,动用大约750列火车把部队转移到克拉科夫地区,行程约500英里。这是后勤计划及其实施的一个典范。
这些较小的德国部队加上其他部队组成第9集团军,并于9月28日向‘波’兰地区发动一场肆无忌惮的掠夺‘性’攻势;当时俄国最高统帅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大公借助强大的增援部队重新部署他的部队。奥匈军沿维斯瓦河一线掩护德军的南翼,并向桑河‘挺’进。德军的进击取得初步成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