昙曜五窟的代表作,也是云冈石窟雕刻艺术的代表性作品。全窟仿印度草庐,平面呈马蹄形,穹窿顶。主佛像高13.7米,造型雄伟,面庞圆润丰腴,鼻梁高直,眉眼细长,薄唇上蓄八字胡,两肩宽阔,体魄健壮,具有北方鲜卑族的体质特征。造像在继承汉代画像砖阴纹手法的基础上,充分吸收了印度佛教艺术的精华。ib.
北魏文成帝以后,云冈石窟规模不断扩大,佛像也越来越多。现在编号中的第五窟,成为当时整个云冈石窟的中心。第五窟洞内的巨大石佛,高约18.3米,脚长4. 7米,手的中指长2. 3米。大佛的两旁分别排列着许多佛像,周围环绕着飞天和供养人等。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后,人们仿照云冈石窟的模式,在洛阳南面13公里的伊水西岸,开始开凿石窟。这个过程一直延续到宋朝,石窟也超出伊水西岸范围,跨河蔓延到东岸山崖,形成庞大的石窟寺群,这就是龙门石窟。这里龙门山和香山“两山相对,望之若阙”,所以又称“伊阙”。龙门石窟现存窟龛2100多个,造像10万余尊,大部分为唐代雕凿,可以说龙门是唐代石窟寺的中心。龙门石窟的佛像,深受当时造型艺术的影响,鼻高、目长、唇厚,面颊丰满,双肩宽阔,体态端庄,服饰美观大方,褶纹棱角流畅分明。龙门石窟中还有不少碑刻,其中驰名中外的“龙门二十品”,是魏碑书法艺术的精品。
龙门石窟中规模最大的摩崖佛龛即奉先寺石窟,开凿于武则天时期。佛龛南北宽36米,东西深40米,利用崖面雕刻佛、菩萨、弟子、天王、力士巨像九尊。主佛卢舍那像高达17.14米,居中趺〔fu肤〕坐,头部微微前倾,身躯雄伟,居高临下,令人望而生畏。但由于雕像前额宽阔丰满,双眼聪颖下视,面孔微露笑意,无形中让人感到佛是智慧的化身,充满了善良与慈祥。有人因此认为卢舍那佛是武则天的化身。全龛布局主次分明,形神兼备。主像左右两侧的天王、力士,威武雄健,与正面主佛的端庄慈祥,弟子的虔诚以及菩萨的恬静,形成鲜明对照。这些雕刻作品技巧高超,堪称唐代石刻艺术的精品。
石窟寺的雕塑、壁画,是我国古代艺术家把传统的艺术和外来影响密切结合起来而创造的珍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大多数雕塑和绘画都以佛教故事作为题材,但也不乏反映各个时代人间现实生活的情景,是研究中国古代史的宝贵资料。宋元时期,石窟寺的开凿进入尾声。明清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都市经济更加繁荣,城市寺庙大量涌现,边远偏僻山区石窟寺的开凿逐渐趋于终止。1949年以前,帝国主义分子对中国石窟寺精美的雕塑和壁画垂涎三尺,他们凿佛头,刮壁画,盗运出境,极大地摧残了这些珍贵遗产,令人痛心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