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k/plate.pic/plate_170353_1.jpg" />
南禅寺唐建大殿
1974年至1975年,国内文物工作者对南禅寺大殿进行大规模落架翻修。殿内最大的木构件即两根四椽栿本来早已劈裂弯曲,下垂幅度分别达九厘米和八厘米。当人们将屋顶负荷拆卸后,令人惊异的情形出现了,其中一根四椽栿自动回弹五厘米。人们对它采取反转压平处理后,它居然变得完全平直,恢复了唐朝时的原貌。另一根四椽栿,经处理后,弯垂幅度也只剩五厘米。经历1200多年的木构件,弹性如此之好,实属罕见。
显通寺位于台怀镇北侧,始建于东汉永平年间(公元58—75年),是五台山建筑最早、规模较大的一座寺院。相传白马寺建成以后,两位天竺高僧迦叶摩腾、竺法兰从洛阳来到五台山,建起了这座寺院,取名大孚灵鹫寺。后来曾改名花园寺、大华严寺,至明太祖重修时,太祖赐额“大显通寺”,故沿用“显通”至今。现存建筑为清代规模,寺宇占地八万平方米,各种建筑400余间,中轴线上排列着水陆殿、大文殊殿、大雄宝殿、无量殿、千钵文殊殿、铜殿和后高殿等七座殿宇。无量殿,高20.3米,宽七间共28.2米,深四间共16米。这座无量殿形制古朴,雕刻精细,是我国无梁建筑中的杰作。铜殿铸于明万历三十八年(公元1610年),其造型和北京故宫金銮殿相仿,共用铜10万斤,是国内保存最好的铜殿之一。显通寺两厢配殿严整齐备,斋堂禅院完好无损。其中两座高达八米的铜塔,造型显得格外秀美。西塔,下层有个拇指大小的小庙,庙内端坐着一位“土地”菩萨。相传,康熙帝来五台山时,“土地”猛然发话,向皇帝问安。康熙皇帝闻声回顾,周围并不见人。费了一番功夫,康熙终于找到了他,不禁笑道:“好大的土地!”小土地十分高兴,急忙跪地道谢说:“谢主龙恩!”别看小土地身材不大,却从此在五台山享有了鼎鼎大名,并不时引来众多的游客前来光顾。显通寺山门外的钟楼,与其他寺庙里的钟楼,从外观上看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是它里面悬挂的一口幽冥铜钟,却实在不一般。这口钟铸造于明朝天启年间(公元1621—1627年),重9.5斤。撞击一下,声音可以传到10里之外。清末以来,显通寺屡遭战乱破坏,变得残破不堪。1949年以后,国家陆续拨款,进行大规模修葺,现在面貌已为之一新。
塔院寺,原为显通寺的塔院,明代重建舍利塔时,独立为寺。寺内主要建筑以舍利塔为中心,排列着大雄宝殿、藏经阁等建筑。藏经阁内木制转轮藏共33层,各层放满经书,现存经书二万多册,是名副其实的藏经殿。院内的舍利塔,又称大白塔,全身雪白,高约56.4米,比北京北海的白塔还要高出20.5米。大白塔耸入云天,在红墙、琉璃瓦殿顶的陪衬下,显得巍峨壮观,早已成为五台山的标志。大白塔的下层是殿宇,俗称塔殿,内有文殊、观世音、普贤、地藏四菩萨和释迦佛像,还有色调鲜艳的济公和尚瓷像和雕工细腻、小巧玲珑的刘海戏金蟾木雕。
五台山寺庙分为两类,一类是汉僧寺院,俗称“青庙”,一类是喇嘛寺庙,俗称“黄庙”。清代曾将部分青庙改为黄庙,青衣僧随之改为黄衣僧,因此,这里又有了汉族的喇嘛。青庙的首寺是前面已经讲过的显通寺,黄庙的首寺则是菩萨顶。
菩萨顶位于显通寺西北方的灵鹫峰上,是五台山最大最完整的喇嘛寺院,占地45亩,殿堂楼房430多间,一向以它宏伟的建筑和壮观的佛像雕塑,受到人们的重视。菩萨顶相传是文殊菩萨居住的地方,创建于北魏时期,最初取名真容院,也称文殊寺。明朝永乐以后,蒙藏佛教教徒进驻五台山,大喇嘛就居住于菩萨顶。清朝康熙、乾隆几次朝拜五台,也都在这座寺庙里居宿。菩萨顶盘踞山头,地势较高,加上这里殿宇云集,布局严整,因此显得雄伟壮观。山门前的108级石阶,暗指山西旧属的108个县。游人参观菩萨顶时,往往在这些石阶上俯视台怀镇全景,留影逗留。山门内,分布着天王殿、钟鼓楼、菩萨顶、大雄宝殿等主要寺庙建筑,这些建筑的屋顶,都用三彩琉璃瓦覆盖,显得五彩缤纷。虽经几百年的风风雨雨,至今依然色泽如新。东禅院当中的碑亭,耸立着两面乾隆皇帝的御碑,每面御碑高达六米。汉、满、蒙、藏四种文字镌刻的碑文,简述了菩萨顶的历史和乾隆皇帝朝拜五台山时的经历,书法字体流利,气势不凡。菩萨顶现存建筑,全都是清代所重建,其形制和手法,多参照皇宫官制式,显得富丽堂皇,尤其雕刻艺术,最值得珍视。
台怀镇杨林街西南侧的殊像寺,因寺内供奉文殊菩萨像而得名。这座寺庙始建于唐朝,元朝延祐年间及明朝成化、万历年间曾三次重修。现存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文殊阁、钟楼等。文殊阁是全寺的主殿,阁内的文殊骑狮塑,高约九米,以其形体巨大、制作精巧闻名中外。该像塑于明朝弘治九年(公元1496年),文殊菩萨坐在一只绿色红缨狮背上,面庞饱满,鼻高而直,两耳垂肩,口大唇厚,线条分明,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