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起者们希望通过办杂志介绍美国的科学技术来提高中国民众的科学文ib.化水平,以达到促进中国繁荣的目的。在此基础上他们于1915年10月成立了中国科学社,推任鸿隽为社长。从1916年开始,中国科学社几乎每年举行一次年会以进行学术讨论,联络社员感情、商议社务等。为了鼓励青年科学工作者奋发向上,自1919年起,科学社设立了各种奖金,如高君韦女士纪念奖金、爱迪生电工奖金、何育杰物理学奖金等等,大大激发了留学生向科学进军的勇气和决心。中国科学社的活动一直延续到1959年秋,它对普及科学知识、培养科技人才、推动科学事业的发展以及对科学教育的提倡、教育科学研究的开展都起了积极的作用。
除此之外,留美学生还在暑期开展勤工俭学活动以支付学费和生活费。他们从喂猪、除粪、耘草等农事工作到送水、洗器具、送信、洗衣等杂活都干,大大锻炼了适应生活的能力。
留学生裘昌运在美国威斯康辛大学攻读农科,利用暑假到美国农村参加劳动,在给父亲的信中,谈到这一经历的感受:
暑假解馆,已至半月,跋涉东西数百里,乃来乡就役……每日十二小时之劳动,自揣觉有所不逮,即半日工作,自早及午,已觉劳瘁不堪,午后惟有休养,即脑力亦不堪复用。农事之纲目,则自粪除、饲豕以至耘草收获,不下数十种,儿意在知其大概,始事之言明不愿专司一事,故每日必易其工,他如取水、涤器、送信、浣衣等杂役,亦间亦为之……现在所知农事品目渐夥〔huo火〕……近日酷暑,每至百度(华氏)以上,幸乡间风吹不绝,且极干燥,虽热而无所不适,惟烈日之下,肤色渐由深黄而转炭黑,面部微有瘦削,而肌肉大增,虽不雅观,未始不好现象也。
裘昌运在艰苦的劳作体验中,得到了较大的收获。
留美学生以其聪明才智和刻苦学习的精神,在学业上取得了较为优异的成绩,获誉很高。梁启超曾于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到美国游历,在他的《新大陆游记》中这样称赞道:“美洲游学界,大率刻苦诚实,孜孜务学,无虚嚣器,而爱国大义,日相切磋,良学风也。”1909年,在威尔斯顿大学学习的10名中国学生,“一年内得一等与二等荣奖者各五名”。到1911年,在美国留学的650多名中国学生中就有323名大学毕业,23名专门学校毕业,72名技校毕业。留学生王宠惠在耶鲁大学获博士学位,是法律科毕业考试第一名。在接受毕业证书时,他代表全校4000多人致答词,这是中国最大的荣誉。胡栋朝在康乃尔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尤其精通铁路学、桥梁学方面的知识技能,得到教师们的称赞,并被选入式马西会,“式马西”是希腊语“认真研究”之意,选入该会,是为了鼓舞学者研究新的理论,当时考入康乃尔大学的学生共3200多人,被选入这个会的不过49人,胡栋朝就居其一,足以为中国自豪。1911年哥伦比亚大学举行毕业典礼,中国学生获博士学位的有三人,硕士学位的六人,学士学位三人,这是哥伦比亚大学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从1917、1918年所汇编的《游美同学录》来看,90%以上的留美生获学士学位,很多人获硕士学位和工程师资格,有35人获博士学位。这之后,还有更多的留美生获得博士、硕士及其他学位。这些学生回国后都成为建设方面的中坚力量。胡适、廖世承等庚款留美生回国后,竭力鼓吹实施新教育,建立新学制。国民政府于1922年11月公布的“六·三·三·四”的新学制,就是在他们的影响及积极的推动下,模仿美国的“六·三·三”制而来,这一学制体系影响很大,比较适合中国当时的教育实际,一直被沿用到1949年全国解放。24岁获博士学位的茅以升,回国后任天津北洋工学院院长。他主持修造了杭州钱塘江大桥,这座两层联合桥全长1453米。在修桥过程中,他进行了精心设计和组织,在波涛汹涌的江面,采用“注水法”,“沉箱法”、“浮运法”,克服了建桥打桩、建桥墩、架钢梁等复杂困难的工程,仅用两年半就完成了中国第一座公路铁路两用桥的修造。1955年,他又主持设计修建了武汉长江大桥,同时,他还积极开展科普创作,在中外报刊上发表了200多篇文章。在他的科普作品中向青少年们展示了一个绚丽多彩的未来世界。1963年他写的科学小品《桥话》在《人民日报》副刊上连载。有一次国庆节,在天安门城楼上,毛泽东亲切地对他说:你的《桥话》我看了,写得好啊!你不但是个科学家,还是个文学家呢!茅以升一生不仅在修建有形的桥梁,还在为青少年搭建无形的精神桥梁。
他的一生都贡献给了中国的桥梁事业。
据统计,从1909年到1920年,清华留美生归国的为507人,其职业分配如下表(见下页):
在1955年3月公布的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这一时期的清华留美生就有诸如:周培源、梁思成、汤用彤、杨石先等29人。1936年时,清华大学“全校教师有210余人,其中有教授90人,几占全体教师的一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