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离
已经整整一天
我无技可施只能握一把葛将你想念
叶脉里你的注视分明
我但愿你的注视是给了我
葛的舒卷
是你眸子开合那样美丽而倦怠
长如一季
漫似一秋
渺若葛绿葛黄历了三番
这一刻
我爱的你啊
可知
我对你
仅是葛的心情
比之一生,一天,简直是生命里最短的计量单位。
短到你简直都不能感觉到它的流逝。
蓦然回首话“当年”,生命中的悲欢稍纵即逝,我们只能用似水流年来折算。
而一天,一天是那样无足轻重,我们熟视无睹。
朱自清先生写《匆匆》感叹时光不为人知地消逝在行走中:
“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
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
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
一天之短,有如一弹指。
《摩诃僧祇律》卷十七谓:“二十念名为一瞬顷;二十瞬名为一弹指。”
才弹指间,一天的光阴已如空花般消逝。
若是那深闺中女子,才不过梳洗罢,堪堪推门,望见一朵雪落在了新开的梅枝上。她来不及讶异,一天已经消散。
若是那赶考的书生,也恰小心翼翼摁熄了灯花,和衣裹袖,将僵硬的双脚在客栈的薄衾里稍稍捂暖。他刚刚合眼,东方已既白。
这样的一天,在我们的人生中不足为奇。
奇怪的是,我们度过长长的一生,却对之中的每一天置若罔闻。
我们可以轻易忘记眼里第一颗划破黑暗的流星,也可以终身都不复想起那些曾在我们身畔穿行的人、事。
我们的记忆仿佛一个喜怒无常的沙漏,流去一些无需记住的,也流去一些极其珍贵的。
而这样的一天一天,才是我们真正的人生。
真正的人生如白驹过隙,总去得灿烂凶猛,浮生长恨时光如驰。
然而,有时一天却长到不可思议,如果你有着如葛一般、期待采摘的心情。
因为思念,如弹指顷,往生彼国。
那是度日如年的国度,本来光阴似箭,却成了岁月漫漫。一朵花瓣自树梢落到地上,也许需要整整十年。
离愁渐远,迢迢不断如同春水,才不过一天,思念已经急流如注。
是真正的急流,汹涌澎湃不能自己,仿若一夕之间,朱颜成皓首。那痴痴望着的葛,也已过尽它的一生。
那是怎样的一生?
是一位痴情男子想念那采葛的爱人,在彷徨中捱过的一生,人世平凡简短的一天。
《采葛》幽幽地叹息,将男子最简单的思念再三敷陈。
心中只有她,没有光阴。
这样的一首歌,将情人间相思写得浅白而又感人至深。
读来极疯狂,却并不夸张。
如果千生万世前真是一体的两半,便分开一瞬,也有无法言喻的痛苦。
纵告别生生世世,也要千山万水地寻了去。
何况,她是他心仪已久的女子。昨日刚刚有过幸福而甜蜜的相会。
临别之际,她告诉他,今日她将同墟里的姐妹去半里之外采葛。
因而,他早早便起,想一早赶过去。
谁知,今日的帐房是老都,一个,他说:阿三,今日要盘点,一步都不要离开。
该死的老都,难道竟没有看到他一夜未眠的疲倦与兴奋吗?
“凤楼今夜听秋风,奈五更愁抱。想玉匣、哀弦闭了。无心重理相思调。”
一日不见,如三月、三秋、三岁……
《采葛》表现的只是凶猛急切的相思情绪而没有因果循环的故事,所以旧说随意性很大。
《毛诗序》以为是“惧谗”,所谓“一日不见于君,忧惧于谗矣”。
朱熹《诗集传》则斥为“淫奔”之诗,说“采葛所以为絺綌,盖淫奔者托以行也。故因以指其人,而言思念之深,未久而似久也”。
吴懋清《毛诗复古录》则以为采葛(萧、艾)比喻平时蓄养人才,“临时方获其用,若求之太急……一日则如三月之久”。
牟庭《诗切》又说是“刺人娶妻……而徒溺其色,一日不见,则思之如三月之久”。
姚际恒、方玉润、吴闿生却一致认为是怀友忆远之诗,方氏申述云:“夫良友情亲如夫妇,一朝远别,不胜相思,此正交情深厚处,故有三月、三秋、三岁之感也!”
近人则多主恋歌说。就诗论诗,视为怀念情人之作为妥。闻一多指出“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