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亲历西藏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十五、风雨桑耶寺
设计的。中央是一座极具异国情调的高大建筑,被称为乌孜大殿,代表世界中心须弥山;其两侧各有一座殿堂象征宇宙中的日、月;乌孜大殿的四角分别有红、绿、白、黑四座佛塔代表四大天王;在乌孜大殿还均匀分布着四大殿、八小殿象征四咸海中的四大部洲和八小洲。而整个建筑群被一座高高的圆形围墙所包围,代表宇宙外围的铁围山。从桑耶寺那独特的布局上,充分体现了高僧寂护极具匠心的设计思想。

    乌孜大殿三层的古印度式建筑回廊

    花25元购张门票,进入?乌孜大殿。殿门口一位青年喇嘛用柳枝沾着宝瓶中的清水洒向我的头上和身上,清凉的感觉使我浑身一抖,仿佛是来自圣境的甘霖。大殿一层是典型的藏式建筑风格,建筑材料也是用和藏区其它建筑物一样的泥土与草的混合物。从所立佛像来看,与其它藏区寺院没有太大的区别。可能是由于格鲁、宁玛、萨迦三教并修的缘故,这里的塑像大都有这三派的特点。一层的转经回廊上有许多壁画,其中我还能够辨认出描述桑耶寺建寺初期,寂护大师亲任主持“堪布”仪式和“七觉士”剃度受戒的情形。从陡峭的楼梯上到二层,这里是典型的汉式建筑风格,所用建材也是汉地建筑常用的砖和瓦,使人感觉到好象是身处内地的寺庙中。在诸多的佛像中,也发现了内地人非常熟悉的观音菩萨。而回廊中的壁画也大量描述来自印度和汉地的译师在桑耶寺翻译经律论典籍的勤奋工作场面。上至乌孜大殿三层,呈现在眼前的是典型的古印度木结构的建筑风格。其实第三层只有一圈回廊,完全由木材搭建,雕梁画栋,绘满了各式佛像和印度文字。从三层的窗口眺望整个桑耶寺,发现底下大小建筑物多得难以计数,据说这里共有108座大小殿堂。走出乌孜大殿,经同伴提醒,特意参观了立在大殿门口的“兴佛盟誓”碑,这是当初该寺建成时由赤松德赞主持设立的;上面用藏文书写的碑文仍依惜可鉴,据说该碑文阐明了吐蕃王室与反佛势力斗争的意志。回首再次仰望乌孜大殿,其凝聚藏、汉、印度三种特色的建筑风格此时此刻才越发体会深刻。

    从一进入桑耶寺起,就对寺内那四座颜色各不相同的塔产生了强烈的好奇感。走出乌孜大殿后,我直奔其中的绿塔。踏上塔门口的台阶,里面出来一位衣衫褴褛、面目奇丑、且有一目失明的老人,很热情地请我进去。一见老者,我已经感到了一种莫名的恐惧。进入阴暗的塔腹,只见围绕内壁是一层石台,上面整齐地摆放着一排小白塔,旁边还有无数被称之为“嚓嚓”的骨灰和泥塑制的佛头像;一种阴森可怖的气氛让我起了一身鸡皮疙瘩。联想到在桑耶寺附近的青扑有一处著名的天葬台,这里一定是类似于内地骨灰堂性质的存放死者遗骨的地方。想到此处,一种极度的恐惧感涌上来,我撒腿就往外跑,几乎把那老者撞倒,一路逃出绿塔。

    桑耶寺外的绿塔

    由于时间紧迫,来不及参观桑耶寺其它殿堂,我们就不得不踏上返回的旅程。当我们到达雅鲁藏布江边时,此时江面已经风平浪尽;在两岸青山掩映下,江水缓缓由西向东流淌;极远处若隐隐现的雪峰使人遐想连篇。登上渡船向对岸驶去,聆听着细浪轻轻拍打着船梆的声音,回首远眺桑耶寺方向,乌孜大殿那古印度式的金色宝盖项渐渐隐没在绿树丛中。望着涛涛的江水,心中突然涌出无限感慨。在历经两个多世纪的风雨之后,桑耶寺依然风采不减;不论藏区佛教经历如何风起云涌的变迁,这座古寺依旧以其海纳百川的胸怀接纳所有教派僧俗,使之成为山南乃至整个藏区佛教信徒心目中最神圣的殿堂。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桑耶寺正是以其无限的包容性,确保了其在藏区寺院中至高无尚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