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屋架结构特殊,在我国金代以前的古建筑中较罕见。殿内佛坛上有文殊菩萨和侍者塑像六尊,装饰富丽,也是金代原物。
崇兴寺双塔、辽阳白塔和正定广惠寺华塔
辽宁、河北地区遗存着不少辽金时期的佛塔。最常见的辽塔多为八角13层砖塔,实心,不能攀登。第一级塔身很高,八面都雕有佛龛、宝盖、飞天等,檐部有砖雕斗拱。这级塔身连塔基的高度几乎占全塔的一半。第二级以上才是密檐,塔顶上有宝瓶、刹杆、宝珠等。辽代五京地区遍布这种佛塔,其形制后来又为金代所继承,从而在中国建塔史上成为风格独特的辽、金古塔。
辽、金古塔中砖雕艺术水平较高的有辽宁北镇县的崇兴寺双塔、辽阳白塔。崇兴寺双塔始建于辽代,经历代维修,至今保存完好。双塔以崇兴寺为中心,东西对峙,形制相同,高40多米。塔座上雕有斗拱、曲水万字栏板和仰莲等,每个角都刻一个力士像,作出负重的样子。第一级塔身每面下部中央都刻有一个拱形佛龛,中间雕一尊坐佛,龛外两侧各有胁侍一人站立。塔上还有明万历时辽东总兵李成梁重修的小石碑。李成梁是明代名将,曾屡次击退鞑靼察哈尔部的侵扰。
辽阳白塔在辽阳市白塔公园内,建于金大定年间(公元1161—1189年),形制与一般辽金古塔相同。唯十二层密檐间有多面铜镜。第一层雕刻的佛龛、胁侍、飞天都较精致。至今仍保存着初建时的风貌。
此外河北正定县的广惠寺华塔,现存结构形制为金代风格。这座塔造型奇特,第一层塔身八个平面,各在四个正面再加扁六角形亭状单层套室,套室和塔身各面都有圆拱形洞门。第二层八面每面三间,当中是门,两边有假方格窗棂和长方尖形佛龛,下有平座。第三层以上塔身骤然缩小,呈圆锥形,按八面八角的垂线雕有虎、豹、狮、象、龙及佛像等壁塑。塔身各层还雕刻着许多仙人、仙兽,亭台楼阁,构图复杂,雕工精细。
芦沟桥
始建于金大定二十九年(公元1189年),到明昌三年(公元1192年)建成。明清时对石桥又进行过大规模的修葺。桥共11孔,全长266.5米,宽7.5米。桥墩为船形,分水尖上装着三角铁柱,可以击破河水化冻时撞击桥墩的冰块,人称“斩龙剑”。桥上两侧石雕护栏的望柱共281根,柱头刻大小石狮,千姿百态。北京有句流行的歇后语:“芦沟桥的狮子——数不清。”形容狮子很多。经文物工作者实地考察,桥上共有大小狮子485个。桥东头坐的两只大石狮,身长1.73米,重三吨,身上爬着的许多小狮子,只有20厘米大小。桥西头是两只石象,用头顶着最后的石栏杆,造型十分有趣。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元代来到中国,曾称赞它是“世界上最好的、独一无二的桥”。古时芦沟桥是南北交通的必经之路,两岸有很多旅舍驿馆,行人清晨起来,天色初曙,尚见疏星晓月,所以“芦沟晓月”成为一大名胜,并被乾隆列为“燕京八景”之一。
由以上名胜可以看出,辽金时期的建筑工艺和科学水平已相当发达。元代统一中国后,手工业和商业得到发展,科技进步很快,尤其是天文学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古观星台
在今河南嵩山之南告成镇,建于元代初年,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天文台。古人用圭表测量日影。圭就是向正北方向放置的板,旁边立一根垂直于地面的标竿,叫做表。季节不同,表影的长短不同。冬至时表影最长,夏至时表影最短。根据这一变化,古人便可计算一年的时日变化。由于太阳底下的阴影越近边缘越淡,很难确切地把握影子的终点。元代天文水利学家郭守敬便对旧式圭表作了重大改进,使阴影边缘清楚,以便准确地测量影长。告成镇的古观星台,就是郭守敬指挥建造的砖石结构的新式圭表。台身像一只倒扣的斗,两边有砖石所砌的阶梯通到台顶。台顶用水磨砖铺地,北面墙壁正中有一个与地面垂直的表槽。表下端的石圭由36块青石圭面构成,总长31.19米。石圭上面水平程度极好,方位与当地子午线相合。除了测影计时以外,这里还有观星的功用,但仪器今已不存。建造了这处观象台后,郭守敬还在全国建立了27处观测点。他在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年)编制的《授时历》,所测定的一个回归年,比现在所测定的只差26秒,与至今仍通用于许多国家的格里高利历一致,而比格里高利历早300年。
元代是海外交通、中外贸易空前繁荣的黄金时期。福建的泉州当时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并称为世界上最大的贸易港,与泉州往来贸易的国家和地区达100多个。《马可·波罗游记》对泉州港口的繁荣景象有过生动的描写。书中提到,在当时来往于波斯湾、中国海之间的船只中,中国船最大,多数是广州和泉州所造。泉州所统有的海船计有15000多艘。元至正二年(公元1342年),摩洛哥著名旅行家伊本·巴图塔来到泉州,将这里誉为“世界唯一之大港”。当时指示航行的灯塔——六胜塔,至今仍在晋江县完整地保存着。塔高31米,八角五层,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