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迁到邹县城的南关。元代加封孟子为邹国亚圣公,以后不断增修扩建孟庙和孟子墓。现存建筑是清康熙年地震后重建的。有大殿七间,院落五进,占地60多亩。庙内有碑碣石刻350多块,著名的碑刻有元代仿刻的秦李斯峄山碑,唐欧阳询的《苏玉华墓志铭》等。庙里古树苍郁。墓田也在康熙时发展到占地近6000亩,称“孟林”。有享殿五间,殿后是孟子墓。孟庙旁还有孟府,也称亚圣府。大约在宋宣和年迁庙以后修建,到明代形成相当大的规模,现尚存四进院落,116间殿堂。
孟子出生在山东曲阜城南的凫〔fu扶〕村,因此村里有孟子故里、孟母井、孟母林等古迹。孟母教子的故事,千古传为美谈。如“孟母三迁”,说孟子一家原先住在墓地附近。孟子常学送葬的人挖坑掘土,孟母便搬到集市附近。孟子又学着商贩叫卖取乐,孟母再次搬家,在学宫附近居住。这里聚集着许多知书达礼的士人,孟子受环境影响,也整天在家读书习礼。孟母选择了适宜教子的良好环境,对孟子一生的发展极其重要。另外还有一个“断机劝学”的故事。说孟子小时候学习不用功,有一天从学堂回来,孟母问他的功课,孟子说:还是不好也不坏。孟母便生气地剪断织布机上的布,对孟子说:布断了再也接不起来,学习不经常努力,就永远也学不到本领。从此孟子便刻苦攻读。为纪念孟母,孟庙里建有“孟母断机处”碑。凫村孟母葬地马鞍山麓有孟母林,林地达万余亩。林中有享殿和孟母冢。
如果说孔、孟是春秋时代中原文化的集大成者,那么屈原则是战国时期南方楚文化的代表。楚国在东周时已由一个荒远落后的小国发展成拥地5000里的强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战国时楚怀王曾联合五国攻秦,并担任纵约长。楚国在与中原各族的长期交战中,形成了在巫文化中渗入中原文化的楚文化。屈原所创作的《离骚》、《九歌》、《天问》、《九章》等诗篇,充满追求崇高理想的热情,代表着楚文化所取得的最高成就,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不朽典范。
屈原(约公元前335—前296年?),名平,是楚国的贵族,早年受楚怀王信任,官左徒,曾为怀王草拟楚国宪令,因主张举贤授能,修明法度,联齐抗秦,受到贵族政治集团的谗害,被怀王疏远。后虽曾被召回,任三闾大夫,但楚顷襄王即位时又遭放逐。当他走到湘水附近的汨罗江时,便投水而死,时间大约在楚顷襄王三年(公元前296年)的五月五日,这一天后来被定为端午节。屈原在湖北湖南留下的遗迹很多。
屈原祠
屈原的家乡湖北秭〔zi子〕归县乐平里香炉坪,传说是屈原旧宅所在。这里还有他少年时用过的“读书洞”和“照面井”。 屈原在流放中经过的鄂渚〔zhu主〕,就在今武昌 一带。现东湖听涛区为纪念屈原建了行吟阁、桔颂亭、沧浪亭和纪念馆。在屈原投水的汨罗江畔,也有屈子祠和屈原墓。墓共12座,传说屈原投江后尸体逆流而上,被鱼鳖吃掉半边头目,他的姐姐女媭〔xu须〕用黄金镶铸安葬,筑12疑冢,以防盗墓。这些传闻当然不一定可信,但反映了人民对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的热爱和永久的怀念。
楚纪南故城
屈原在他的诗篇《哀郢》中,对楚国的郢都表示了深切的怀念。郢都在今江陵城北五公里,纪山之南,其故城遗址又称为纪郢。自从楚文王于公元前689年在郢建都后,有20代楚君在此守都,历时400多年。这里是当时南方最繁华的都会。从遗址的发掘可以看出,楚国在城建、冶炼、竹木陶器的制作及音乐美术等方面都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郢都故城现在还遗留着土筑的城墙、城门垛,城内宫殿建筑台基、古井、制陶窑址等。城门共七座。另外还有两座水门,这是城内四条古河道的出口处,一在南垣,一在北垣。南垣的水门遗址是一座木构建筑,由四排直立木柱组成三个门道,每排10根木柱。门道长约11米,宽约三米,可供船只通行。木柱上有桥梁或其他附属建筑。可见当时的供水系统已较完善。
郢城外的八岭山、纪山和长湖岸边还有大量楚国墓葬。曾出土过楚国的金币“郢爰”、越王句践的青铜器和成批的竹简。城南台基出土战国早期的石编磬25具,由青灰石制成,上有彩绘凤鸟和其他图案,经音响测试,其中有20具发音良好,音质优美。目前郢都故城已成为一处重要的研究楚史的古迹。
虎丘
苏州阊门外有一座小山,传说因吴王夫差将其父阖闾葬于此山,葬后三日,“有白虎踞其上”,所以名虎丘。山仅30多米高,但很有气势。虎丘塔,即云岩寺塔耸立山顶,很远就能望见,成为苏州城的象征。虎丘上与吴王阖闾有关的名胜很多,最著名的是剑池和千人石。剑池长方形,深二丈,在吴王阖闾墓前。建墓时曾调集10万民工,用大象运土石。墓内水银为池,黄金珍玉作凫雁。因阖闾爱剑,又以“专诸”、“鱼肠”等名剑三千殉葬。传说秦始皇和孙权都曾派人到此凿石求剑,但一无所获。凿石的地方就形成深池,所以称剑池。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剑池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