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子孙”。炎帝是一个姜姓部落的首领,黄帝是一个姬姓部落的首领,他们之间世代通婚,生活在陕西一带。传说黄帝发明了衣服和车船。他的陵墓在甘肃、河北、河南等地都有,但《史记·五帝本纪》和《黄帝本纪》都说黄帝死后葬在桥山,所以现在公认陕西黄陵县城北桥山上的黄帝陵较有根据。相传炎帝制造了耒耜〔si 四〕,教民耕作,又称为神农氏。他出生在陕西宝鸡市渭河南岸峪家村里的(山蒙)〔meng 蒙〕峪,在瓦峪长大,后人在这里修了神农祠以示纪念。又传说他曾在长江汉水之间的大山里采药,因山峰陡峭,只得搭架上下,于是这一大片林区便被命名为“神农架”。炎帝死后葬在湖南酃〔ling 灵〕县西南,陵墓据说是宋太祖登极时找到的。
尧墓和舜陵
从炎黄以后,过了很长时间,发展到传说中的唐尧、虞舜时代。尧和舜都是部落联盟的大酋长。秦汉学者说他们都是黄帝的后裔,并开始尊黄帝为始祖,所以把一切文物制度都溯源到黄帝,黄帝便成为中原各族的祖先。尧舜时代是被儒家经籍尊为礼让之世的理想社会。相传尧号陶唐氏,建都平阳,即今山西临汾县,所以后人为他在此建祠庙。临汾东北的郭村还有尧的陵墓。舜号有虞氏。《史记·五帝本纪》说,尧禅位给舜,舜到江南巡狩,死于苍梧,葬在九嶷山下。现湖南宁远县有舜陵以及明代所建舜庙遗址。传说舜死后,他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来洞庭君山寻找,泪水把湘水边的竹子都染成斑斑点点,后人称这种竹子为“湘妃竹”。因悲痛过度,她们两人也死在君山,葬在这里。墓至今尚在,坟前有“虞帝二妃之墓”碑。舜的继承人是禹。大禹治水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许多地方都有禹王庙,均为纪念大禹凿山导河的功绩而建。传说山西河津县城西北黄河峡谷中的禹门就是大禹开凿。山西芮城县东南的大禹渡,是大禹凿禹门后休息的地方。安徽怀远县的涂山,传说是大禹会集诸侯商量治水的地方,现有禹墟、禹王宫等古迹供游人凭吊。据《史记》、《水经注》等记载,大禹曾在今山西夏县城北的中条山麓建都,现尚存禹王城故址,有大中小三座。这些遗迹虽是根据古书记载的传闻而定,但它们形象地展现了中国史前文化的发展历程,也为海内外炎黄子孙提供了寻根思祖的精神依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