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拾起来,用绳子捆紧,塞在柜台下面。
这以后大约过了两天,有人来告诉他说,他的邻居,杂货铺老板,由于虐待侄子而由法院判决去做苦工,因此那家杂货铺出让了。安德烈·安德烈耶维奇很高兴,叮嘱留下这个铺子,由他顶下来。不久墙上就凿开一道门,两家商店合成一 家,装满了货物。可是到那半边商店去的顾客们,拗不过习惯,老是要买茶、糖、煤油,于是安德烈·安德烈耶维奇没有犹豫多久就办了些杂货来。
目前他已经成为我们城里一个最出名的商人。他卖食具、烟草、焦油、肥皂、面包圈、呢绒布匹、服饰、蜡烛一类杂货、枪支、皮革、火腿。他在市集上盘进一家酒馆,据说,他还打算开一个带房间的家庭浴室。至于往日放在他货架上的那些书,包括皮萨列夫的三册著作在内,却早已按一卢布五 戈比一普特的价钱统统卖掉了。
在安德烈·安德烈耶维奇如今讥诮地称之为“美国人”的旧日朋友们的命名日宴会和婚礼上,有人间或跟他谈起进步,谈起文学,谈起其他高尚的问题。
“您,安德烈·安德烈耶维奇,看过最近一期的《欧洲通报》④吗?”人家问他。
“不,我没看,先生,……”他回答说,眯起眼睛,摆弄着胸前的粗表链。“这种东西跟我们不相干。我们是干比较实际的工作的。”
「注释」
①米哈伊洛夫斯基(1842—1904),俄国民粹派理论家,文学批评家。
②皮萨列夫(1840—1868),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文学批评家。
③当时俄国学生用的文选读本。
④从一八六六年起在彼得堡发行的一份资产阶级自由派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