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地以后,汪节庵便成为徽州地区茂秀。汪节庵名墨,据《函璞斋墨品》记载有“五百斤油”、“十万杵”、“远烟香墨”、“朱子读书乐”、“仿古钱式”、“文房瑞霭”、“古松心”、“轻烟隔水”、“落纸云烟”等等。汪节庵墨品有名,常被一些高官大吏选作贡品,有记载说:“江南大吏,多献方物。入选之墨,必用汪氏。”清学者阮元进呈皇家之墨,即为汪节庵所制。阮元说:“宣歙墨派,与易水代兴,在今名第一者,为节庵汪氏。余暇日研经,辄试之,翠色冷光,浮映藤简,因令制以充贡焉。”以上制墨三家都属于歙派,清中期后,休派别出一家,即为与前三雄并称之胡开文。
胡开文 原名胡正,绩溪人。早年在徽州屯溪租赁“采章墨店”开业,后接手岳丈汪启茂老店经营墨业。因见南京贡院明远楼悬有“天开文运”匾额,遂易名“开文”。后在休宁设立总店,屯溪另设分店。总店设场烧烟制墨,分店销售。胡开文所制之墨,大体可归为两类:一为零锭墨;一为集锦墨。
据《苍珮室墨品》记载,零锭墨中有“古隃麋”、“天膏”、“圭璧光”、“渔樵耕读”、“金壶汁”、“乌玉”、“兰烟”、“紫香”等;集锦墨中有“御制四十种西湖”、“御制棉花图”、“御制双鹤斋八景诗墨”等。
上世纪中叶,由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徽州地区经济发展遭到破坏。当时墨业,前期颇具声色的三家,至此处境艰难。胡开文墨店,因为分散经营,相互照应,加之经营颇有方略,如所备品种齐全,档次合理等等,便呈现出独家繁荣景象。后又逐渐在长江南北,以至上游多处开设“胡开文墨店”。自此,唯胡氏一家一展身手,独领墨坛风骚。清代徐康在《窳〔yu雨〕叟墨录》上就说:“劫后,惟胡开文盛行。”
清代徽州地区,除歙派与休派的四大名家外,婺源地区,自明代以来亦产墨,也出了许多墨家,仅詹氏一族,就有80多家。婺源墨多为普及型墨品。因为价格低廉,深受一般知识分子和广大群众的欢迎。婺墨墨名多为民间喜闻乐见的名称,如“八仙庆寿”、“虎溪三啸”等等。婺墨在文化普及活动上,有着重要的贡献。
清墨除四大名家以外,还有一些制墨名家,亦有声誉,现择其要者,略加介绍。
程正路 名义,号耻夫,又号晶阳子。墨肆名“悟雪斋”。所制之墨“黝然而清,莹然而润”。墨品有“伊洛渊源”、“天关煤”、“九畴攸叙”、“西园雅集”、“紫阳易墨”、“漱金”、“大国香”等等。
程正路与许多名人官宦经常往来,多有墨缘。如与曹寅(曹雪芹之祖)交往密切,程曾为曹代制贡墨“兰台精英”。并曾为曹绘《楝〔lian练〕亭图》,曹亦有诗赠程。曹寅的文学与艺术造诣都很高,对“文房四宝”也很有研究,所印《楝亭十二种》书集中,第一部即为宋代晁贯之的《墨经》,曹氏善品墨,施仕纶有诗赞之:“客退楝亭聊试墨,公余花置日题诗。”
程一卿 又名瑶田,易畴,易田。乾隆年间著名学者,朴学大师,亦为墨界髦英。所制“礼堂写六经”墨,为其代表之作,当时即见重于世。程氏专精汉学,心仪郑康成。程在《通艺录》上说“余初有康成写经传与其人之志,思建礼堂以居。”礼堂之名就由此而来。程为制墨不惜耗尽家资,以求墨质之精。姚鼐《论墨绝句》:“我爱瑶田善论琴,博文思复好深湛。才传墨法五千杵,已失家财十万金。”可见一卿墨艺之精,爱墨之笃。
在清墨中,尚有一类所谓“监制”的“贡墨”与“自用墨”。这是那些地方官员为进贡邀赏,或达官贵人与文人雅士为自用自藏,向一些墨肆、墨家定制之墨。这类墨虽标以某某“监制”等字样,实际大都出自徽州墨工之手。有此类墨者,不乏名士要人,现略加介绍一二。
前面提到的阮元,有钟形墨一锭,中间楷书“天然图画”,边有“臣阮元恭进”五字;另有矩形墨“南屏晚钟”,侧书“浙江巡抚臣阮元恭进。”阮元贡墨,当为汪节庵所制。再有,前面提到的曹寅,所呈“兰台精英”长形墨,背面即有“织造臣曹寅监制”,此为程正路所制。此外与曹寅族谊笃厚的曹鼎望亦喜制墨。时与曹素功有“北曹南曹”之称。曾任四库全书馆总编纂官的纪昀,有“纪晓岚钞书墨”,侧书“海阳吴胜友制”。清代书法家刘墉,有墨“柳汀仙舫”,侧为“歙曹素功监制”。清篆刻家陈鸿寿,号曼生。所设计陶壶极负盛名,有墨“种榆仙馆”,背有“曼生制”,但实为汪节庵所造。同为抗英英雄,功垂千古的林则徐与邓廷桢,并有墨存,林有“拜疏判牍之墨”,邓有“精选拜疏著书之墨”。另外,抗御外侮、舍身殉国、晚节足称的聂士成,有墨“合肥聂氏藏烟”。
贡墨、自用墨为清墨一大特色。或为争宠于朝,或为附庸风雅,或为铭文励志,或为留烟自赏。不管怎样,都丰富了多彩的墨文化内容,为文化艺术史留下宝贵的资料。
清墨另一大特色,是多“集锦墨”,“集锦墨”至清已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从清初起,墨家无不以精制“集锦墨”为能事。“集锦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