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中国的文房四宝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五节 明墨
而能润,黝〔you友〕而有光,余求所谓,舔笔不胶,入纸不晕”。程亦自诩:“一技之精,上掩千古”,“我墨百年,可化为金”。明书画家董其昌对斯人斯墨更有句著名赞语:“百年以后,无君房而有君房之墨。千年以后,无君房之墨而有君房之名。”

    方于鲁 初名大滶〔ao敖〕,改名建元。明嘉靖时歙县人。曾为程墨肆中学徒,深得程氏制墨技艺之壸〔kun捆〕奥。后来与程发生龃龉,遂自立门户。方制墨不像程“意专在名”,而是“多为利”,带有浓厚的商业盈利气息。方早年学诗,深得当时戏曲作家汪道昆的赞许,招入“丰干社”诗社。《墨志》上记有方于鲁的墨品“寥天一、九元三极、国宝、非烟、函三为一、太紫重元、青麟髓、瑞元极品、旃〔zhan毡〕檀香墨、佛幌轻烟、铜雀瓦、龙九子、凤九雏”等。

    方于鲁在万历年间编辑《墨谱》,即《方氏墨谱》。此书分为国宝、国华、博古、博物、法宝、鸿宾等六类。其墨象形制如李维桢序中所说:“墨象凡五,曰规,曰矩,曰珽,曰圭、曰杂珮。”每类中又分细目,如圭类中又有脩、锐、荼、葵等。全《方氏墨谱》共385式墨模图样,都是当时著名画家和雕刻高手绘制与制作,纹饰精巧、细如毫发,无不各尽其妙。汪道昆兄弟还分别作《墨赋》赞之。

    《方氏墨谱》收录的墨品中,有“蓂〔ming明〕荚载芳”、“始作书契”、“知白守黑”、“刀笔”、“货布”、“蓍〔shi师〕草瓶”、“迴女玦”、“八音十二律”等,真是题材多样,美不胜收。

    说到墨谱,还应提及明代方瑞生编著的《墨海》。方瑞生,新安人,明代文学家袁中道的弟子,酷爱制墨。此书分内、外两辑,内辑专载墨法与墨家故事文献。外辑专刊古墨图谱及方自制墨品图形。最后附以董其昌、焦竑、袁中道等人题赞。程君房的《墨苑》,方于鲁的《墨谱》,以及方瑞生的《墨海》,为明代三大墨谱。此三大墨谱,可以说是以“墨模”的形式表现的、一部丰富的、多彩的中华文化艺术史。

    方于鲁的存墨中,有一枚“摽〔biao鳔〕有梅”。长方形墨面上,一面有“摽有梅”铭文及“长寿万年”篆印;另一面为一株梅树,枝叶茂密,梅果累累。“摽有梅”取自《诗经》,意思是梅熟而落,比喻女子已到结婚年龄。另一“文彩双鸳鸯”墨,通体漆衣,加施髹〔xiu 休〕彩,铭文涂金,界染石绿,图案呈金、碧、朱、蓝、绛五彩,真是十色五光,丽彩之极。

    明文学家王世贞《于鲁墨赞》上说:方于鲁的墨“黝而泽,致而黑”,“光可晰,坚于璧,置之水,久弗蚀”。可见方的墨技也是十分精湛与娴熟。歙派罗、程、方三人墨艺,总的说来,可谓“颉〔xie协〕之颃〔hang杭〕之”,不分轩轾〔zhi至〕,各有千秋,分领风骚。

    休派以邵格之、汪中山为代表。

    邵格之 名正己,正德、嘉靖时休宁人。《墨志》上著录有他“元黄天符”等十种墨品。他的“神品”墨铭上说:“得隃麋之妙法”,“法治于超,迈于谷”。他认为自己墨法精良,已学得李超,越过潘谷。邵不仅善制墨,而且还善写诗。休宁派中,邵氏家族都善制墨,邵格之是其中杰出者。

    汪中山 汪与邵格之都是休派的创始人。汪中山更独出心裁地首创成套丛墨,即“集锦墨”,或称“瑶函墨”,“豹囊丛墨”。“集锦墨”是以不同形状、不同图案、不同品类的墨中名品,巧思妙集于一囊匣,一匣墨又拼合组成为整体图形。“集锦墨”后来经过逐步完善,发展成为绚丽多彩的一个墨种。《墨志》上著录有汪中山四组墨,即“太元十种”,“元香太守四种”,“客卿四种”,“松滋侯四种”。《遵生八笺》说:“汪中山……其精品以豆瓣楠为匣,内用朱漆,签以中款,表曰太极、两猊、三猿、四象、五雀、六马、七鹇〔xian闲〕、八仙、九鸶〔si丝〕、十鹿,皆以鸟兽取义。”很有趣味,这套“集锦墨”,真如一座珍奇“动物园”了。

    休派邵、汪的墨技,在当时与歙派罗、程、方齐名。《遵生八笺》上就说:“世宗时,邵格之墨……亦皆精品……汪中山翰史,初时制墨,质之佳美,不亚罗墨。”明、清之际的思想家黄宗羲,就曾把邵墨列为名品。

    在明代制墨者当中,吴拭也是很著名的。《徽州府志》说他“生平制墨及漆器精妙,人争宝之,其墨值白金三倍”。《墨志》说:“吴拭和胶,精艺深心。”清代万寿祺《墨表》说:“万历、天启之间,程君房、方于鲁、吴去尘最著。”吴去尘即吴拭,这说明吴的墨技是与程、方并驾齐驱,同为墨界名流。《墨志》录有他的墨品共17种,如“无名朴”、“乌玉液”、“慁〔hun 混〕成”、“紫金光聚”、“写经墨”等等。

    吴拭字去尘,其人正如其名其字,恰有洁癖。如此喜洁之人,可偏偏酷爱制作黑污易染而不易“拭”去且难以“去尘”的黑墨。吴仍嫌不足,尚有名墨“嫌漆白”。这也算是墨林趣话。

    值得一提的是,吴于明末激于民族义愤,毁家纾〔shu 舒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