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中国的文房四宝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三节 湖笔的兴起
,陆文宝在与当时著名书法家杨维桢交往中,就深得“切磋之惠”。杨亦为陆著论笔书。

    “吴兴笔工”施文用亦为“湖笔”翘秀,明中期曾“造笔进御”,其贡品“有细刻小标记云笔匠施阿牛”,明孝宗“鄙其名”,恶其俚俗,令改名施文用,后来,施以技高扬名。

    由于绘画与书法艺术的发展,绘写工具分工也越来越细,毛笔也开始出现画笔与书笔的区分。《遵生八笺》中的《燕闲清赏笺》里就说:“余取杭人旧制笋尖笔桩最佳,后因湖州扎缚笔头为细腰葫芦样制,杭亦效之,最为可恨。初写似细,宜作小书,用后腰散,便成水笔,即为弃物。杭笔不如湖笔得法,湖笔又以张天锡为最,惜乎近无传其妙者。然画笔向以杭之张文贵首称,而张亦不妄传人……扬州之中管鼠心画笔,用以落墨白描,佳绝。水笔也妙。”由这段记叙中,我们知道当时对写字作画用笔要求各有不同,看来当时画笔以杭、扬所产为佳,其中又有区别,杭州张文贵所制画笔最好,而扬州的中管鼠心画笔“用以落墨白描,佳绝”。然而,书写还以湖笔为最好,是杭笔模仿不了的。笔种的分工与专门化,反过来也促进了书画艺术的发展。从这些也可以看出,明代制笔技艺已达到了极高水平。

    明代著名笔家,湖州地区除上面介绍的陆、施等人外,尚有张天锡以及《笔史》上介绍的王古用等。江南其他地区,除“杭之张文贵”外,尚有许颖、刘节文、傅子封,以及郑伯清等。

    清代制笔名家,据《笔史》上说:《朱竹垞〔cha茶〕集》赠笔工钱叟序中写道:“我朝名人诗文集中,标笔工姓名者,当复不少,予寡陋疏懒,不能遍检录出,倘有好事者为予补之则幸甚。”由此可知,清代笔家“当复不少”。但“遍检录出”工作一直未做。梁同书除录有朱彝尊提到的钱叟外,又补十几位。其中有刘必通、孙枝发。梁同书说:“今世京师散卓水笔,此二家最擅长。”梁又说:“夏岐山、沈茂才、潘岳南、王谔廷、陆锡三、姚天翼、沈秀章、王天章、陆世名,以上九人予常用其笔,歧山、岳南制尤佳。”梁同书还为已亡故的夏岐山、潘岳南写诗悼念:“曾闻笔是文章货,健锐圆齐制必良,可惜夏潘亡已久,一番抽管一悲凉。”表达自己对两位制笔良匠去世的“悲凉”、惋惜与深切怀念。

    此外,清代书法理论家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提到笔工王永清,说他制笔精良。书中还叙述了清代湖州笔工到其他地方发展制笔业的情况。如湖州善琏镇笔工王兴源,到江苏扬州开拓制笔业等。从清初直到近代,全国各地开设笔庄的,如北京的戴月轩、贺连清、李玉田,以及前面提到的刘必通、孙枝发;上海的周虎臣、李鼎和、杨振华;苏州的贝松泉等,大都是湖州善琏镇人。湖州笔工外流到京、沪、江浙各地,将制作“湖笔”的高超技艺传播开来,从而推动了各地制笔业的发展,对文化事业的繁荣起了巨大的作用。清代也出现了一些集产、供、销为一体的笔庄。据传乾隆初年,湖州王姓笔工,在京卖笔,其时正值闱试,某举子购得其笔,竟中状元,王笔立成奇货,人人争购,遂号其笔为“一品笔”,王后在湖州建场设肆“王一品笔庄”。

    “湖笔”兴起之后,宣州笔业渐趋凋敝,但仍有一些工匠,保持“宣笔”传统工艺,继续生产。据记载,至清代仍有“刘、程、崔三姓聚族各千余家,强半攻其业”(《素壶便录》)。此外,流散的宣城笔工,也有一些依附于墨业,使不少墨庄也能制作毛笔,出现了兼制与兼营毛笔的墨店。其中有些还兼营纸业,出现全面综合经营文房用具业的商家。这也是文房四宝业的新发展。

    明清时代,随着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在日常活动中,毛笔已成为必不可少的文具。从而也促进了制笔业的发展。柔软圆转的羊毫笔,坚硬锐利的紫毫笔,刚柔相济的兼毫笔,坚挺锐健的狼毫笔等,各种特性应有尽有,相辅相补,各扬其长,出现了毛笔品种的完整系列,形成具有不同功能的笔种体系。

    明清两代,羊毫笔盛行。以羊毫制笔虽较早,但明以前,纯羊毫笔使用很少,书写绘画多用较硬的兔毫、狼毫或兼毫。 自明代起,羊毫才真脱“颖”而出,明代文学家瞿佑在《羊毫笔》诗中称赞说:“刚柔何必吹毛.问,耐久真堪作友朋。”清代乾隆皇帝以及高官显宦翁方纲、刘墉、梁同书等人皆喜使用较紫毫、狼毫柔软的羊毫笔。邹缨齐紫,上行下效,羊毫笔更加盛行。如邓石如、伊秉绶等书法家,用羊毫笔书篆、隶,婉转自如,流畅舒展,别具一番新趣。湖州盛产山羊毛,以锋颖细长,粗细均匀,柔润适宜而著称,特别宜做长锋羊毫笔。羊毫笔的流行更加促进了湖州笔业的发展,时至今日,羊毫笔仍是湖笔中主要品类,也是书画界最常用的笔种。

    明清众多制笔名家不仅在笔毫上大展技艺,各显其能,在笔的外形上,也多彩多姿,有管笔、斗笔、楂〔zha扎〕笔(楂笔笔管短粗,宜书大字)等。在管料上更是各显其华,穷尽奢豪。有金管、银管、镂金管、玉管、瓷管、象牙管、犀角管、琉璃管、斑竹管、琮竹管、紫檀管、花梨管、漆木管等,真是林林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