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首先提出耕者有其田的构想,就是“土地主权国有”,但“所有权为民所有”,并归于耕者。
是年,台湾政府在内政部讨论“耕者有其田条例”。其中有一条关于佃农取得土地权后,能否转移的问题,蒋梦麟等人一直从早上八点,讨论到次日凌晨三点,时蒋已经六十七岁高龄,竟始终其事,毫无倦容。支持和反对的双方争得面红耳赤,几至不欢而散,最后由蒋梦麟调和双方意见,才达成一致。争论时,蒋梦麟虽认为可以转移,却一直维持秩序,不介入任何一方,冷眼旁观。他很少说话,只有在重要关头才表达自己的意见。此条最后确定土地权可以转移,黄季陆大大地松了一口气,对蒋说:“这一条款应当命名为蒋梦麟条款,来纪念你折中调和之努力。”
在美国协助下,蒋梦麟于1954年成立仿效美国“四健会”的组织工作,训练农村青年脑、身、心、手的健康,训练他们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与经验,成员接近万人。这批人也成为台湾推动农业外交,将先进农业技术推广到第三世界国家的农技种子部队,被称为“草地大使”。蒋梦麟要求这批农业专家,绝不能坐在办公室空想问题,必须抽出时间与农民直接沟通,了解农民需要。
为了推广农业讯息,蒋梦麟还办了一份杂志《丰年》,并根据台湾的实际情况,打破国民党政府的禁令,采用中日文合刊的方式印行,直到三年后,国民政府认为推广中文已见成效,才逐步改为全由中文发行。为了让农民有兴趣阅读,《丰年》不但字体较大,并且邀请名画家绘制漫画。
某记者采访蒋梦麟后写道:
“蒋博士虽年逾古稀,但是,精神健旺,风采轩雅,双目明朗地在一副金丝眼镜后面透出智慧的光芒,侃侃而谈,流露着无限书卷气。当他谈到高兴时,那种兴奋、愉快的神情洋溢着充沛的活力与生趣。蒋博士治事精明、审慎,处处显现可佩的卓越才能;学问渊博,部部著作中都有精湛的理论基础和高深超凡的见解。
“虽然他是七十开外的年纪,却有青年人一样的热情,一身是劲,对任何事物都有广泛的研究的兴趣。他并非学农,但他的农业知识比任何专家丰富,这也是他住处农复会十年来研究获得的学识与经验。……他平日上下班在车上及饭前饭后几分钟,从不轻易放过,不是看公事就是看书报。”
蒋梦麟还关注水利建设,年届七十的他为石门水库数度赴美争取美援预算。1956年7月7日,攸关台湾发展的两大重要建设之一,台湾北部最大的水利工程石门水库开工。1964年6月,就在蒋梦麟逝世前不久,石门水库竣工。完工当天,前后任主委陈诚与蒋梦麟将八年来省下的交通费共计十万五千元,由蒋具名,全数缴回国库。
1956年,蒋介石亲往ib.蒋梦麟位于台北市德惠街的宿舍,为蒋梦麟贺寿。同年,台湾教育部为蒋梦麟颁发了“当代儒宗”的匾额。
在蒋梦麟生命的最后十几年里,他走出象牙塔,经常风尘仆仆地奔走在台湾的乡间小道上。据他自己说,台湾的每一个穷乡僻壤他都曾到过。1958年,蒋梦麟获得菲律宾政府颁发的“麦赛赛奖”。
蒋梦麟强调:“眼看着天上的星,脚踏着地上的草根,从农民那里学习,不用自己的幻想去教农民,从象牙塔走进广大农村,努力推动民主与科学,使从草根里滋长起来。”
年,台湾行政院农业委员会伤透了脑筋:先是发生死猪肉贩售风波,接着强台风致使山区发生严重泥石流,口蹄疫的爆发又不得不宰杀上万头猪,高尔夫球场开发引起了水土保持争议……官员研究后,认为问题出在农委会的风水不好,决定从尘封的仓库里抬出农委会创会祖师——有“台湾现代农业之父”称誉的蒋梦麟的铜像,坐镇农委会一楼大门,希望这位对台湾土地与农业最有贡献的学者,能一改农委会的衰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