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中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三节 天山南麓的坎儿井
    在新疆,农田水利的设施中,除上述明渠外,还有一类是坎儿井。它是以地下水为水源的自流灌溉工程,是雪山前沿、气候特别干燥的斜坡地上最理想的水利设施。

    南疆吐鲁番和哈密两盆地,便是最理想的修建坎儿井的地区。它们都位于天山南麓,地下蕴藏着丰富的雪水。盆地有一定的坡度,凿渠将盆地北缘地下的雪水开发出来,便可进行自流灌溉。这里雨量极为稀少,全年只有几十毫米,而气候干燥,年蒸发量高达几千毫米,蒸发量是降雨量的100多倍,采用明渠灌溉,渠水多被蒸发,而蒸发对坎儿井的威胁极小。

    坎儿井又称井渠,由竖井、暗渠、明渠等几部分组成,每条坎儿井的长度,由一二里到一二十里不等。暗渠是地下渠道,其作用为拦截地下水,并将它引出地面。暗渠每隔一二十米,便在其上立一竖井,井深从几米到几十米,视含水层深浅而定。每条暗渠的竖井,少则几眼,多则一二百眼。它是穿凿、修理暗渠时掏挖人员的上下通道,又有出土、通风、采光等作用,还依靠它来确定暗渠的坡度和方向。明渠将从暗渠中引出的地下水,导入农田,灌溉庄稼(图12)。

    西域何时开始兴建坎儿井?多数学者认为可以上溯到西汉。理由是,自汉武帝起,西汉大力经营西域,并在轮台、渠犁(今库尔勒境)、车师(今吐鲁番境)等地驻兵屯田。这一带雨量稀少,空气干燥,屯田时必须兴修水利,特别是很少蒸发威胁的坎儿井。他们认为,穿凿坎儿井技术,在屯田西域之前,在兴建龙首渠时即已掌握,而车师等地地下水的资源又很丰富,驾轻就熟,完全可以在西域发展井渠灌溉。

    学者们还认为,西汉时井渠技术西传,在史籍中也隐约可见。《汉书·西域传》载,宣帝元康二年(公元前64年),“遣破羌将军辛武贤将兵万五千人至敦煌,遣使者案行表(行军地图),穿卑鞮〔di低〕侯井以西,欲通渠转谷……”三国时人孟康对卑鞮侯井加以注释,说:卑鞮侯井,“大井六,通渠也,下泉流涌出。在白龙堆东土山下。”根据这些记载和解释,学者们说,卑鞮侯井就是井渠,白龙堆位于罗布泊东,当时既能用修建井渠来增加漕渠的水量,当然也会在西域兴建井渠灌田。

    

    图12 坎儿井结构示意图

    上述的理由和依据,值得重视。但推论较多,依据也嫌单薄。西汉时,西域是否已用井渠溉田,当有待于地下遗物、遗迹的发现。

    与西汉不同,从魏晋到隋唐,有关西域井渠的资料逐渐增多,有文字记载,也有遗迹出土。

    新疆水利厅厅长维吾尔·米努甫和新疆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鹤亭,各在自己的论文中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在新疆一些地方修建水库时,曾发现了一批十分古老的井渠遗迹。米努甫在文中所举的古老井渠遗迹在吐鲁番金胜口水库区。这条古井渠长约100米,已经干涸;有七个竖井,每个竖井相隔约10米;暗渠出口处与林则徐、左宗棠等一批官吏的推动有关,但是更主要的是当地维吾尔族、汉族、回族等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果。其中维吾尔族人的贡献尤大,可以说大部分的坎儿井,都是他们穿凿的。

    不仅如此,研究者认为,坎儿井工程的重要结构之一——涝坝,也是维吾尔族人民创造的。古代的井渠,主要由暗渠、竖井、明渠三部分组成。维吾尔族发展了坎儿井的结构,又增加了“涝坝”。涝坝是维吾尔语,其含义与汉语中的蓄水池相当。涝坝具有重要的作用。一是蓄水。它位于暗渠的出口处,可将冬季从暗渠中流出的水储存于此。新疆冬季气温太低,农业生产停顿,而坎儿井却在继续出水。涝坝便可将冬水储存起来,可供来春使用。二是晒水。这里的地下水,主要来源是融雪,水温很低,如从暗渠引出,立即循明渠灌溉农田,低温便会严重影响庄稼发育。引出的水,只有先储存在涝坝中,经过晾晒后,再灌溉农田,才利于作物生长。三是便于统一调配农田用水。涝坝的创建,使坎儿井工程更臻完备。

    目前,吐鲁番和哈密两盆地的坎儿井共约1000多条,暗渠的总长度约5000公里,可与历史上的万里长城和京杭大运河媲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