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中国历代帝王陵墓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章 帝王陵寝发展简史
可能出现于东周时期。初期的陵园,有的利用天然沟崖作屏障,多数则在陵的四周挖掘隍壕或夯筑围墙。陵园一侧有门,园内除陵墓外,没有其他附属建筑。

    到秦始皇时,陵园的布局既继承了秦国的陵寝制度,同时又吸收了东方六国陵寝的一些作法,规模更加宏大,设施更加完备。总体上仿照都城宫殿的规划布置,充分体现了中央集权制封建皇权的至高无上。陵园建双重垣墙,外城四角设警卫用的角楼。根据当时以西为上的惯例,整个陵园坐西朝东。陵园内有寝殿、便殿、左右饲官建筑和陪葬坑。陵园以东有陪葬墓区和兵马俑坑。

    陵墓上建造用于祭祀的建筑起源很早,至迟在商代晚期已经出现。到战国时代,诸侯国君的陵墓上这种建筑已经普遍存在。秦始皇不但生前就在渭水以南为自己建立了宗庙,设立神主,并在陵侧建寝,设衣冠用具以便就近接受日常祭祀。

    西汉继承了秦代陵寝制度并有所发展。陵园平面呈方形,只有一重城,陵墓居陵园中央。诸陵方向都坐西朝东。在四面门阙中,东门和北门较宽大,和长安城宫廷门阙的规制一致。陪葬墓区也在陵墓前方。西汉初期帝后在一座陵园内异穴合葬。寝殿建在陵园内,陵庙则建在远离陵墓的都城内。从文帝开始,帝后各建一座陵园,仿照生前宫室位置,帝陵在西,后陵在东。寝殿等建筑从陵园内移到陵园围墙以外,其方位则因地势而定。景帝时,在文帝霸陵旁边建庙,此后这种陵旁立庙的制度一直延续到西汉末。

    东汉时期,陵园布局发生了较大变化。自明帝开始,陵园四周不设垣墙,代之以“行马”(木制警戒设施)。陵寝改为坐北朝南,和洛阳宫城方向一致。废除了陵旁立庙的制度,而在陵墓前建“石殿”专供定期朝拜和祭祀大典之用,以加强墓祭功能。这对唐宋以后献殿、上宫等的设置影响很大。各陵前普遍设置神道及石刻。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分裂割据、战争频繁、经济凋敝,多数帝王不得不暂时放弃秦汉以来建筑豪华陵寝和厚葬的制度。北方的魏、西晋及十六国时期的君主,或者惧怕遭到盗掘,或者采用本族葬俗,大多采用“潜埋”方式,不起坟丘,并废除了建造陵寝及上陵礼仪。北魏孝文帝时,由于政治上、经济上趋于稳定和发展并推行了汉化改革,开始恢复汉代的陵寝制度。如大同市方山永固陵(文明太后陵)不仅有高大的坟丘,前面还有属于祠庙性质的石构建筑以及石阙、石刻等。东晋南朝帝陵多因山为体,方向依山川形势而定,没有一定规律。墓前建享堂并恢复了汉代的上陵礼仪。陵前辟有较长的神道,两侧设置石刻。

    唐代陵寝不仅规模超过前代,而且布局更为周密。从乾陵开始,陵园的平面布局全部模仿长安城的规制设计。陵园坐北向南,从后到前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陵墓和祭祀性建筑。墓上建高大的坟丘,高踞陵园北部。墓前建献殿(寝殿)供上陵朝拜、举行重要祭典使用,四周筑围墙,每面各辟一门。这种前朝后寝的布置类似长安城的宫城。供灵魂起居及宫人、官吏居住的寝宫(下宫)大都建在陵园西南方数里的地方。这种将献殿和寝宫分建两处的制度,更突出了祭祀典礼的重要性。第二部分为阙及神道。陵园南门(朱雀门)向南,有三对土阙。之间的神道两侧陈设石人、石马等。这一部分象征长安城皇城的三省、九寺等衙署。第三部分为前方两侧星罗棋布的陪葬墓。这一部分类似长安城外郭城的坊里。整个布局以南门为正门,以南北向为中轴线,东西对称,体现了南面而立、北面而朝的设计思想。唐代陵园的布局对后代帝陵产生了重大影响。

    北宋陵园的布局基本沿用唐代的制度,只是下宫从陵墓的前面移到了北面。南宋诸帝死后,为了日后归葬中原,因而只建临时性的陵墓,规模小,建筑简单,既无陵台又不置石刻群,称为攒宫。陵墓前面建上宫和下宫,布置在一条南北中轴线上。上宫在前,内设献殿。元朝沿用蒙古族的“潜埋”葬俗,不起坟,葬后让马把地面踏平,无陵号,不建陵园。

    明清陵园的布局,基本上沿用唐宋的规制,并受当时宫殿建筑格局的影响,废弃了上、下宫分离的布局,把各类建筑集结在一条南北向的中轴线上。陵园由方形改为长方形。陵墓和献殿用垣墙隔开,成为两个独立的建筑群体。前部包括两个院落:第一进院除陵门外,两旁设碑亭、神厨,神库;第二进院中的献殿是陵墓的主体建筑,规模扩大、两侧建配殿,并废止前代宫人居留、侍奉起居的旧制,更加突出了陵寝的朝拜祭祀功能。后部建筑为方城、明楼和宝城、宝顶。整个格局充分体现了前朝后寝的宫殿建筑模式,显得井然有序、主次分明、宏伟庄严。

    阙是陵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陵前建阙大约始于西汉,起源于宫门外立阙。从景帝阳陵开始,汉代各陵都在四门外建立双阙。据文献记载,当时皇帝用“三出阙”,即中间为正阙,两侧为相连的子阙。现存汉陵的阙基为夯筑,残高三一五米,面宽约38米,进深约九米,可能就属“三出阙”。当时阙的上部采用木结构,早已无存。东汉时出现仿木结构的石阙,目前国内现存的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