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朝鲜战争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不赶走美帝不回国
失去了什么,心口一直在疼。

    郑起集合了阵地上的人,一共还有十三人能坚持战头,其中有六名中国共产党党员。

    郑起把十三个人分成几个战斗小组。有的人建议指挥员的位置要靠后,郑起不同意,他知道连长就是靠前指挥战斗的,他也要在最前面、井且指定了在他牺牲后接付他指挥的人。

    英军在数门迫击炮的轰击之后又开始进攻了。公路上的坦克把炮口对准这个高地进行瞄准射击,英军士兵成散兵队形一排排地向高地上爬来。

    郑起在阵地上奔跑:“打!打!打胜了明天过汉城!”

    在打退英军的几次进攻之后,郑起发现阵地上没有子弹了。

    他决定去敌人的尸体中搜集子弹。

    郑起在英军士兵的尸体小爬来爬去。英军的机枪几乎是跟着他的身影来回射击。他不断地跳进弹坑躲避,最后他用树枝把自己的军帽挑起来乱晃,帽子被子弹打得碎片乱一飞。

    他从敌人的尸体中背回来十几条子弹袋和一堆手榴弹。

    在他分这些弹药的时候,发现又有六个人牺牲了。

    高地出现了令人不安的寂静。

    向公路上看,英军的汽车还在那里,汽车上坐满了英军士兵。由于这个高地在中国人手里的缘故,英军仍然无法逃跑。

    郑起把干粮袋中的最后一点干粮给大家分了,然后等待着最后时刻的到来。

    英军发起了最后一次进攻,六辆坦克参加了向高地上的冲击,而步兵人数是前面数次进攻的几倍。

    等到已经能把英国人的钢盔看得很清楚了的时候,郑起发出了开火的命令。

    阵地上仅剩的七名中国士兵几乎是同时站起来开枪了,并扔出手榴弹。郑起一边打一边喊:“阵地是同志们用血换来的!不能让敌人夺去!”

    英军士兵已经拥上阵地,所有的中国士兵都端起了刺刀。

    突然,郑起跑向阵地上最高的地方,站在那里,举起了自己的小钢号。他拼尽力气,把这把军号的最大音量吹了出来。

    突然出现的号声令英国士兵疑惑了一下,然后他们立即转身向后跑。

    正准备迎接死亡的中国士兵感到奇怪:就快占领高地的敌人,听见号声,突然停止了射击,大祸临头似地向下狂奔!

    在三四七团指挥所一直紧张地观察这个高地动向的人也迷惑不解:这军号声是什么意思?到底发生什么事了?

    郑起一遍一遍地吹,吹得嘴唇出血,一直把敌人吹到公路上。

    公路上已经起了大火,英军的汽车在三四七团主力的打击下开始燃烧。

    七连,以几乎全部伤亡的代价,在这个高地上守了整整一天一夜,终于等到了主力部队,把英军二十九旅的“皇家来复枪团”

    的一个营歼灭在这里。

    今天,英国皇家“绿老虎团”的团旗,陈列在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里,同时陈列的,还有郑起在阵地上吹的那支小铜号。

    釜谷里的战斗结束一年以后,郑起应邀到北京参加国庆观礼。在北京参观了几天之后,9月30日,郑起接到了一个红色请柬,上面写着:谨清光临——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

    在中南海的怀仁堂。毛泽东宴请200多名各界来宾。

    毛泽东所坐的桌子是一百号,郑起坐的桌子是六十六号,由于排列的原因,郑起和毛泽东仅仅相隔一张桌子。

    19岁的郑起,出生于一个苦命人家,两岁时父亲去世,三岁时母亲改嫁。他要过饭,放过猪,要不是参了军,他根本不知道人吃饱饭是什么滋味。

    郑起端着一杯酒,走向毛泽东。

    他说:“敬毛主席一杯酒。”

    毛泽东问:“是志愿军的代表?”

    郑起说:“是,从前线来。”

    毛泽东放下酒杯,拉起了这个年轻士兵的手。

    郑起回到朝鲜的战壕后,对他的战友们说,毛主席的手热热的,又厚又软。

    1951年1月3日,中国军队全线逼近汉城。

    这时,小国志愿军部队中开始流行这样一支歌:志愿军不怕困难多,经得起寒冷经得起饿。

    两条腿撵上四个枯辘,翻了高山过大河。

    不怕美国反击凶,隐蔽好了它炸不着。

    不管飞机满天飞,照样开会照样唱歌。

    朝鲜人民军一起干,朝鲜游击队来配合。

    美军的防线ABC,一攻就是全线突破。

    志愿军不怕困难多,经得起考验经得起磨。

    不到胜利不停休,不赶走美帝不回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