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
安理会讨论了两个提案。一个是美国的提案,呼吁中国军队撤出朝鲜,并且确保联合国军驻留朝鲜,直到在联合国的一个特别委员会的监督下建立一个“统一的和民主的政府”。法国人对此提出了一个提案,要求联合国军“对军事安全的必要性以应有的考虑”,采取措施防止破坏鸭绿江的水电设施。对于这个提案,美国人提出修改措辞的建议,以便给予麦克阿瑟处理军事事务的权限,法国人同意了,但要求保留这样一句话,已肯定联合国的政策是“确保中国与朝鲜的边界不受侵犯,并充分保护中国在边界地区的合法利益”。但美国人表示这句话“完全不能接受”,因为这实际上会“给进行攻击的中国飞机提供一个庇护所”。
在西方国家的争执中,这一次,苏联投了否决票,理由是“只有在有中国代表在场的情况下才能讨论这个问题”。
对联合国提出的邀请,中国政府简单地通知联合国,中国将不参加关于麦克阿瑟的报告和美国提案的任何讨论,但中国愿意派出一个代表团去联合国讨论“台湾问题”,并说由14名外交官组成的中国代表团已经出发。联合国开会的日期是11月14日,但那一天根本不见中国人的影子,原来中国代表团正不明原因地在路上磨蹭着,他们取道莫斯科、布拉格和伦敦,从中国到美国一共走了13天,到达联合国的时候已经是24日了——有媒体一语双关地说:“这足以证明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距离是多么的遥远。”
1950年11月24日,对于朝鲜战争,是个不寻常的日子。
美国人虽然最终仍没把中国参加朝鲜战争的真实原因搞明白,但从中国愿意就“台湾问题”进行磋商的态度上还是似乎感到了一点儿什么。同时,到了25日那天天一亮的时候,当朝鲜战场上传来“令人震惊”的消息时,美国人至少明白了中国代表团为什么非要磨蹭到24日才到达美国的原因了。
在联合国军小心地恢复向朝鲜北部进攻的那些天里,美国人觉得整个世界都让人捉摸不透。
“甚至成吉思汗也不敢冬天在朝鲜打仗。”美军第八集团军的军官们这样说。至于没有及时判断出彭德怀“诱敌深人”计划的理由,事后美国情报专家们把责任归结于在美国的图书馆里找不到毛泽东的著作。毛泽东的著作的翻译本“在全世界的共产党国家都广泛流行”,他们抱怨说,“1954年前,在美国几乎无处寻觅,包括国会图书馆”。美国情报专家指的是毛泽东于1938年写就的那篇著名的《论持久战》。因为这部著作里的某些话“对在朝鲜的联合国军来讲是预言性的”:“我们历来主张‘诱敌深入’,就是因为这是战略防御中弱军对强军作战的最有效的军事策略。”毛泽东运用反诘和反答的方式,提出撤退也是一种战术:“英勇决战于前,又放弃土地于后,不是自相矛盾吗?吃饭于前,又拉屎于后,不是白吃了吗?”美国人后来不得不认为毛泽东在这部书里提出的一个口号是不朽的: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不管是难进谁退,朝鲜战场的现实是两个大国已经进入真实的战争状态。奇怪的是双方在这之前谁都没有互相宣战过——这恐怕是世界战争史上绝无仅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