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朝鲜战争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吃饭于前,又拉屎于后,不是白吃了吗?
    随着朝鲜北部山区与平原的接合部以及清川江北岸广大地区枪声的逐渐稀疏,大规模的战斗结束了——后来的南朝鲜战史把这个阶段的战斗称之为“联军国军进击战役”,而后来中国的战史则将其称之为“抗美援朝第一次战役”。

    抗美援朝第一次战役自1950年10月25日打响至11月5日结束,战役历时10天,以北进的联合国军遭到突然打击之后撤至清川江一线建立防御阵地为战役结局。

    发生在远东地区的这次规模不大的战役,因联合国第一次以联合国军的名义干涉一个地区的局部战争以及中国共产党军队以作战的方式直接参战,从而引起了历史的长久的关注。同时,作为东西方冷战局面形成以来第一场东西方的军事冲突,也令交战双方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们长久地将其作为研究对象。在后来僵持日久的冷战岁月里,这场战役作战双方对对方战略战术的运用和军事思想原则的初步体会以及对这种体会的不断深入的回味,也许比战役本身的战场结局显得更为重要。

    西方的军事学家们把这场战役称之为“世界战争史上少有的遭遇战”。作战双方均在不预期的战斗中仓促接敌,是这场战役的显著特点。中国军队在联合国军方面认为几乎彻底失去了出兵干涉时机的时候紧急越过边境,其战略部署在情报极端庄乏和战局极其混乱中一变再变,最后,毛泽东、彭德怀抓住了联合国军分兵冒进以及其东西两军各自北进互不联系的弱点,确定了战役战略的东线阻击、西线进攻的总体设计。但是由于西线的中国军队与南朝鲜军队在温井地区的遭遇战过早地暴露了中国军队的位置和意图,令彭德怀预定的进攻方案又一次落空。

    于是,中国军队在其主力没有全部到达指定位置的情况下被迫开始攻击。突破云山之后,曾产生过歼敌机会,但是由于第三十八军和第四十军迂回路线上的严重受阻、第六十六军没能即刻抓住南逃的美第二十四师等原因而没有完全达成战役设想。但是中国军队在战斗中所持的独特战术使不了解这支军队的联合国军损失巨大,在一些局部战斗中联合国军甚至处于崩溃状态。

    美军战史对中国的战术有如下描述:中国军队远比麦克阿瑟所嘲弄的“亚洲的乌合之众”要机敏老练。中国步兵除迫击炮外,没有装备更重的任何武器,但他们却能极好地控制火力,进攻美军和韩军的坚固阵地。尤其是在夜间,他们的巡逻队在搜索美军阵地时成效显赫。他们拟定的进攻计划是从背后发起攻击,切断退路和补给线,然后从正面发动攻势。他们的基本战术是一种V形的进攻队形,他们使敌军在这个队形中运动,然后中国人就会包围这个V形的边沿。与此同时,另一支部队运动到V的开口处,以阻止任何逃跑的企图和阻击增援部队。

    可以说,这是对中国军队战术原则的非常精确的体会。有趣的是,在历时三年的朝鲜战争中,中国军事统帅屡次使用完全相同的战术,而联合国军屡次在其布下的V形进攻中惊慌失措。

    南朝鲜战史对中国军队的特点分析比美军更为详尽,其原因可能是他们在这次战役中首当其冲地损失巨大,从而体会更深:机动进攻战术:抓住敌人的弱点,发起突然进攻,进攻受挫时迅速撤退,以保持主动,避免胶着和拉锯状态,灵活运用兵力,迅速机动,重点进攻。

    尖刀突破战术:从狭窄的正面投入锐利的尖刀部队,形成强大的攻击尖端。第一线部队的突击力量特别强大,分成若干梯队连续攻击,利用肉搏战以减少敌炮火和空中攻击带来的损失。

    穿插分割战术:攻击部队穿插到敌军阵地内,将敌军阵地分割成若干部分后各个歼灭。特点是把大目标分割成若干小目标,在敌军阵地内形成“一点两面”的攻击态势,穿插到敌军薄弱部位实施袭击和强攻。

    随机应变的防御战术:主力置于后方的适当地点后,以少量兵力占领宽大正面,遇故时抓住敌人进攻弱点迅速机动,撤出战场,给敌人以防御的印象,而实际上却以攻击行动进攻敌人,其主力不占领阵地,作战时具有极大的伸缩性,确保阵地地位。

    机动防御战术:边退边打,迟滞敌人,按阶段逐次抵抗,采用潜伏、袭击等积极手段,夺取小规模战斗的胜利,并利用宽正面、大纵深,实施多层抗击。

    其他战术:将改完全包围,但尚不能以致命打击时,派出强有力的部队插入对方心脏,从里往外进攻,称之为“中心开花”;利用夜间以小部队从敌两个部队的接合部插入打击,趁混乱时投入大部队发起进攻;隐蔽的开进;吹哨子和军号,以压制打击士气,振作己方士兵。

    对于中国军队来讲,他们更感兴趣的也许是第一次和美军交手的体会。美第二十四师曾经在战场上得到一本中国某部队编印的名为《云山战斗经验基本总结》的小册子,上面除了中国军队对美军在协调迫击炮、坦克、炮兵火力以及空中支援能力和运输、步兵火力速射方面技术的羡慕之外,关于美国士兵战斗能力的描述,小册子却大为不恭:美国士兵在被切断后路时,会丢弃他们所有的重武器,扔得到处都是,而且还装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