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易中天中华史17·大宋革新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二、约法
    据说,赵匡胤同意称帝,是讲了条件的。

    条件讲在“拥逼南行”之时。当时赵匡胤勒住了马,对兵变将士说:你们贪图富贵,硬要立我为天子。那好,我有号令,能听从吗?如不能,就地解散,我们各奔前程。

    兵变将士一齐下马说:唯命是从。

    于是赵匡胤约法三章:小皇帝和老太后是我旧主,不得ib.惊犯;众王公和诸大臣是我同僚,不得凌辱;朝廷府库和老百姓家,不得侵掠。遵命者赏,违法者斩,做得到吗?

    众将士异口同声:诺!

    赵匡胤这才“勉为其难”地当了皇帝。

    这当然是事先就设计好了的剧情和台词,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因为此前那些篡夺政权的野心家,往往许诺进城之后放纵士兵掠夺,以此诱使军人参加政变。赵匡胤却反其道而行之。这就不但雄辩地证明了陈桥兵变是他主谋,也证明此人并非一般的军阀,而是有着深谋远虑的政治家。至少他明白一点:夺天下可以靠武力,保政权却要得人心。

    宋能延续三百多年,并非没有道理。

    已经无法知晓,赵匡胤什么时候思考了这些问题。但可以肯定,这绝非他一时兴起。因为他不仅在政变之时对部下严加约束,更在即位之后对自己无法预测是贤是愚、是仁是暴的子孙后代,立下了严厉的祖宗家法。

    那是一个神秘兮兮的故事。据说,赵匡胤在太庙寝殿的密室里,立了一块四尺宽、七八尺高的石碑。所有的新皇帝即位,都要在禀告列祖列宗之 后,进入密室诵读碑文。随同新皇帝走到碑前的,只能是一个不识字的小宦官,其他人则必须远远地肃立恭候。新皇帝跪下来默诵完毕,便牢记在心并身体力行。如有违反,据说就会天打五雷轰。

    太祖之后北宋的八位皇帝,应该都履行过这种宗教仪式般的手续;而那块石碑的神秘面纱,则由于金兵攻陷宋都启封密室而被揭开。原来上面镌刻的,也是约法三章:

    一、保全柴氏子孙(即后周皇族);

    二、不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之人;

    三、不加农田之赋。

    碑,现在已经找不到了。碑文,后人也记载不一。就连有没有这块碑,也都成问题。但,赵匡胤“祖宗家法”的真实性,应该无可置疑。因为北宋的皇帝都基本上做到了保全柴氏子孙和不杀士大夫两条,太祖有此家法更是两宋朝野的共识。因此即便有皇帝想杀人,也会受到抵制。

    比如宋神宗。

    宋神宗

    

    神宗画像选自故宫南熏殿旧藏宋代帝后画像轴。

    宋神宗赵顼,北宋第六任皇帝,为宋英宗长子。神宗年间王安石当权,推行“熙宁变法”,即下卷中华史重点讨论的“王安石变法”。

    神宗就是支持王安石变法的那个皇帝,由于年轻气盛而难免冲动。有次因为陕西用兵不利,要杀一个小官。不过他也知道这件事并不容易,所以第二天上朝的时候,就特地向宰相问起:朕昨天批示要杀的人,执行了没有?

    宰相答:正要上奏。

    神宗说:怎么,有疑点吗?

    宰相答:祖宗家法不杀士人,臣不愿陛下破戒。

    神宗沉默良久,然后说:那就脸上刺字,流放。

    这时,站在旁边的中书侍郎章惇(读如敦)说话了。

    章惇说:那还不如杀了他。

    神宗问:什么意思?

    章惇答:士可杀不可辱。

    神宗声色俱厉:让朕快意的事,一件都做不得吗?

    章惇面不改色:如此快意,不做也好。

    神宗只好把一口气咽进肚子里。

    难怪太祖会说:你们以为当皇帝容易呀?

    其实,没有哪个统治者是观音菩萨,也没有哪个统治者不喜欢随心所欲。能够像宋太祖和他的继承者那样,为了长远利益而克制自己,在那个时代就算很不错了。

    不妨再举一例。

    有一次,太祖皇帝在园子里用弹弓打麻雀,一个名叫张霭的监察官员却紧急求见。原本兴致勃勃的太祖,只好放下弹弓接见了他。然而此人说了半天,全都是鸡毛蒜皮。于是皇帝勃然大怒:你说的事有那么急吗?

    张霭说:总比打麻雀急一点。

    太祖气得发抖,拿起斧柄就敲落了张霭两颗牙齿。

    张霭却慢慢弯下身子,捡起牙齿放在袖中。

    太祖冷笑:怎么着,拿去做证据控告朕吗?

    张霭答:告是告不了,但史官会记录在案。

    太祖只好赔礼道歉。

    显然,太祖赵匡胤脾气并不好,自尊心也强,更不认为臣僚可以跟皇帝平等。但是他有追求,希望长治久安;也有敬畏,害怕留下骂名。所以,他比其他军阀头子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