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读者一些想象的空间。不过这样做是有风险的,很有可能在读者们正读得高兴的时候故事戛然而止,让他们有一种上当的感觉。当然,倘若故事的结局已经昭然若揭,省略掉结尾反而更增添故事的韵味,容易让人印象深刻,契诃夫的《带小狗的女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故事要保持完整性,第二部分与第三部分是一点也不能缺少的。如果能够让读者立即沉浸在一个故事中无法自拔,那这种非常具有戏剧性的张力必然能够将读者紧紧吸引住。契诃夫的几百篇小说都是这样写的,直到他成名开始给杂志撰写一些较长篇幅的小说时他也依旧在用这种结构形式,这种形式是他最为娴熟的一种。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性情恰恰与这种结构形式相吻合。她有一些才气,虽然细腻却缺乏大气。她的名声反而因为她的拥护者的大肆赞扬而遭受损害。她的创作天赋其实是十分匮乏的。因为创作天赋本就是一种非常奇妙的东西,它只钟情于年轻人,而且会随着年纪的增长而逐渐减少;这是非常自然的,因为经历是它生长的土壤,多数人会随着年纪的增长,生命中的经历便不再新鲜、惊险和刺激,例如作家的创作欲望往往都是青年时代的经历所激发出来的。凯瑟琳并没有经历过什么不平常的生活经历,因此她一直对新鲜刺激的生活有着向往。对于这种向往,她的丈夫穆里在叙述中不乏鄙夷:“她想要很多钱,去冒险,去大城市过奢华的生活。”的确,这些都是她喜欢的,因为只有经历了,她才有足够的小说素材供她进行小说创作。小说作家只有亲身经历了日常生活,才能够将他所看见的真实世界描绘出来。
就像词典中对小说的解释那样——小说是叙述一些即将发生或者已经发生的事情,而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在讲故事方面所具备的天赋也不是高人一等。她的天赋是在其他地方,如她能够对某种境遇进行施压,最后将它所固有的不幸、感伤、苦涩以及种种讽刺压榨出来。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她写的一篇叫作《心理》的小说。比较客观的小说她也写过几篇,而且效果不错,如《照片》和《已故上校的女儿们》,不过这样的小说任何一位差不多的作家都能写得出来。“氛围小说”是凯瑟琳·曼斯菲尔德最有个性的小说。
对于“氛围”二字,我曾向多名文友请教,始终没有人能给我一个满意的答案。《牛津词典》给出的解释是这样的:“指周围的道德情况和心理情况——环境,有比喻意义。”同样不能令我满意。小说中的“氛围”仿佛是指用来装点小说的方法或手段非常少,它们的存在是小说能站住脚的根基。这方面的技巧凯瑟琳·曼斯菲尔德运用得非常娴熟,读了之后很难让人忘却。她在细致入微的观察上非常有天赋,而且还能够非常精致、细腻地描绘出乡村的独特气息,大自然给人们的种种感受,清风、雨水以及鲜花、水果、树木、蓝天、大海等。除此之外,她还有一个让人惊讶的本事,这个本事与生俱来——通过她的深层次挖掘,哪怕是一些喝茶聊天的普通场景也能写得让人悲痛欲绝,能做到这样,很神奇!她的文风宛如春风拂面,浅浅对谈,哪怕是她的一些很不重要的作品,读起来也让人颇为享受。例如,契诃夫的《10号病房》和莫泊桑的《羊脂球》都是让人读了难以忘怀的故事,凯瑟琳写的故事并不会这样,或许是某种感觉给人的印象永远没有某个事实给人的印象深刻吧。就像是你很容易忘掉坠入爱河时的感觉,但是跌下楼梯扭伤脚的疼痛你肯定难以忘怀。还有一个问题,能够让人读一遍就能记住的故事到底是好还是坏呢?对此我选择沉默。
在新西兰的时候,凯瑟琳·曼斯菲尔德感觉这地方无聊透顶,但是到了英国她同样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随着她健康状况的江河日下,她开始回忆过去在新西兰的日子。回想起来,那段日子似乎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无聊,反而是丰富多彩,快乐而充实的,甚至有时候她会后悔没有一直待在英格兰。
最后她忍不住将这些东西写了出来,《前奏》就是她写故乡的第一篇小说。当时的她正在法国的里维埃拉,和穆里在班朵小住了三个月,这段时间是他们俩最开心的日子,也是空前绝后的。最初,她想给小说命名为《芦荟》,但是穆里说以《前奏》命名更恰当些,或许在他看来这更像是一个故事的开头,而并不像是一个故事。于是她开始动笔写这篇小说。这篇小说的故事结构非常松散,我想也是受这个原因影响吧。此后,在同样的背景下她又写了很多篇小说,如《旅途》《花园聚会》《海湾的姑娘》等。其中《旅途》讲的是一个小女孩乘船在新西兰的港口间旅行,身边还有一位老奶奶照顾她。这篇小说的格调是如此温柔,如此让人着迷,简直就是无与伦比。剩下的那些小说都很生动朴实,涉及的人物有她的父母,哥哥姐姐,表亲以及邻居。她确实在构思写作上花了很多的心思,但是不可否认她作品中的那种迷人气息是浑然天成的,与她的其他作品不一样,这里完全感受不到心酸、痛苦和幻灭的情绪。在我看来,凯瑟琳这些以故土为背景的小说是她最杰出的著作。
有人跟我说,与二十年代相比,现在人们对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小说的评价已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