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毛姆读书随笔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浅谈各国文学
够进入主流,但是我觉得他们的作品根本不应该受到这么高的推崇。现在的美国不该再抱着爱国主义的偏见,不要只把美国作家看成美国人,还要把他们看作世界公民;要想做出恰当的评价,就要把他们和那些卓越的艺术家们放到一起对比。

    写《浅谈英国文学》这篇文章时,有三部小说由于篇幅的限制只说了下名字,我想在这篇前言里再介绍一下,以便使我自己满意。这三部小说是:特罗洛普所作的《尤斯蒂斯钻石》,梅瑞狄斯所作的《利己主义者》和乔治·艾略特所作的《米德尔马契》。我写作的时候,又把这些书拿来重新读了一下,因为已经有很多年都没读过它们了。相比特罗洛普最有名气的小说《巴切斯特塔》,我原本希望读者去读《尤斯蒂斯钻石》。《尤斯蒂斯钻石》这本书很完整,但《巴切斯特塔》却更像一个系列的一部分,书里面的主题和人物都很模糊,所以要想完全理解这本书,就得把之前的几本小说连在一起读。但我的目标是给读者们推荐那些令人享受的书,并让读者们从中有所收获,特罗洛普在文坛上还没重要到让我把他那个系列的小说一个个都列出来。除此之外,在我的印象中,《巴切斯特塔》这本书里有许多夸张描写是维多利亚时期独有的,而现在它们不过被看成是无聊的辞藻罢了。?

    虽然更有名气的《巴切斯特塔》并不完美,但是在我又读了一遍《尤斯蒂斯钻石》之后,我建议读者们还是去读《巴切斯特塔》吧!特罗洛普在《尤斯蒂斯钻石》这部侦探小说里,把两个出其不意的情节设计得很巧妙,只是这个故事太冗长、太繁杂。虽然通过这本书我们能很好地学习怎么去写这一题材的小说,但是三百页的篇幅本应该写出一个更加出色的故事。这本书把人物刻画得很细致,但没什么意思,而且大部分人物都很陈旧,他们在维多利亚时期的小说中经常出现。这本书给我们的感觉是:特罗洛普在试着创作狄更斯式的小说,但做得并不到位。莉琪·尤斯蒂斯是这本书里最能体现人性的角色,但很明显特罗洛普十分讨厌她,也可以说特罗洛普希望读者们厌恶这个角色,因此他创作这个人物时缺乏公平。正如不管犯人有什么样的罪过,当我们看到他在法庭上被律师恐吓时,依然会同情他一样,莉琪给我们的感觉是:她不该受到作者如此严厉的对待,因为她并不比其他人物坏太多。

    读这本书不会让读者觉得困难,那些对维多利亚时期的英国好奇的人,读到书中关于旧时礼节和风俗的描写时,一定会得到非常大的趣味。这个评价很真实。不要对《巴切斯特塔》抱有太大希望,尽管相比之下我还是建议你去读它,因为在晚期,特罗洛普的创作已经有点儿黔驴技穷了。人们差不多把他忘了,记起他时就称他的作品具有时代特色,但我觉得这样的赞美与他并不相称。他是一个手艺人,不仅诚信勤劳,而且观察力很强。感染力是他拥有的天赋,他能把一个浅显、简洁的故事用一种直白(尽管非常冗长、繁杂)的方式说出来,但没有热情、才华和智慧,构想也不别致,他没办法仅用一句简略的、耐人寻味的句子就将人物的性格或某个重要的片段揭示出来。运用不加修饰、确切诚挚的描述,将一个已经消逝的社会形态再现,才是他的兴趣所在。

    如果回到五十年前,任何一个有才华、有智慧的年轻读者读梅瑞狄斯的书时,都会自以为了不起,并且热情度很高。但随着时代的变化,年轻人的阅读口味也不断变化,例如以梅瑞狄斯为分界点,在他之前十年他们读的是托马斯·艾略特,而在他之后却开始读萧伯纳了。我觉得现在已经很少有年轻人肯读梅瑞狄斯的书了。《利己主义者》的确是一部很好的小说,尽管它与现在的时代无法衔接。

    在乔治·梅瑞狄斯看来,应该去敬畏他书中所写的那个阶层,但是现在人们的想法已经变了,在我们看来,那些乡绅和富裕的淑女们乘坐四轮大马车的行为是那么平庸低俗、那么琐碎,他们不再是这个社会的中流砥柱。世界在梅瑞狄斯之后已经改变了,勇敢、独立、富裕的克莱拉·米德尔顿发觉自己对慕威洛比的爱已经消失不见,从而将婚约撕毁,她这样的举动已经很难打动我们了,因为现在的姑娘们很容易就能摆脱这一困境。现在的读者忍受不了那些稍稍运用常识就能完全摆脱的困境,他们希望小说要在道理上说得过去。克莱拉最后下定决心逃往伦敦,她偷偷离开房子,惶恐不安地向车站走去,却因为一场越来越大的暴风雨错过了火车,这就是她被劝说回去的原因。我们从她身上几乎发现不了女人该有的狡猾。她快结婚了,一定需要礼服吧?令人奇怪的是,她为什么一直没有想到过以“去伦敦试穿礼服”为借口呢?这样别人就不会怀疑她。

    梅瑞狄斯有点做作,人们不会觉得他的书好读,反而会觉得他迂回繁杂的语言很没意思。他一直学不会把话说得简洁直白,这使得他值得骄傲的才华、智慧饱受煎熬。但是创造出生动的、让人久久不忘的人物是他的天赋。他们已经不再是普通人,不像《白鲸》中的角色一样保留了生活中原来的样子。正如康格里夫的喜剧里的人物,他们身上也有一种雕琢的痕迹,不过这并不是一种呆板的痕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