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学派是阳明学的一个重要学派,而在学术旨趣上又大有别于阳明学派,其代表人物多出于社会下层,主张“百姓日用即道”,具有浓厚的平民色彩,常被称为王学“左派”,对后世影响极大,直到近代的不少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均颇受其影响。泰州学派与明代书院的兴盛关系也极为密切。王艮是泰州学派的重要代表,从正德十五年(公元1520年)起,追随王阳明,朝夕相待,沿途聚讲,先后在会稽筑书院于城市中,又在广德建复初书院“大会同志”,在泰州主持安定书院教事,后至金陵,与湛若水、吕柟〔nan南〕、邹守益、欧阳德等讲论于新泉书院。在王阳明去世后,弟子多前往会葬,而后,“大会同志,聚讲于书院”,“四方从游者甚众,相与发挥百姓日用之学”。何心隐,闻王艮为学立本之旨,遂放弃科举仕途,专事聚徒讲学,在京师,辟各门会馆,招徕四方之士,方伎杂流无不相从。后为避官僚严嵩的迫害,踪迹不常,所游几半天下,南至八闽,东至杭州,西至重庆,到处聚徒讲学,终被反对书院讲学的张居正拘捕而死。罗汝芳,在任宁国府守时,宣讲王阳明亲订之《南赣乡约》,后在京师讲学于广慧寺,朝士多从之,致仕后“与门人走安成,下剑江,趋两浙、金陵,往来闽黄,益张皇其学,所至弟子满座,而未尝以师席自居。”方学渐,曾任国子祭酒,后弃职专事讲学,主教于紫阳书院,创制了《崇实会约》,对书院会讲制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周汝登,先后讲学于天真书院、慈湖书院、鹿山书院,对书院讲会贡献颇多。ib.
可以说,明代书院因王阳明及其后学讲学而兴盛,而明代书院的兴盛也为王学的发展和传播提供了机会和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