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中国汉字源流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三节 其他材料上的古文字
北随县、河南信阳等地墓葬出土的战国中晚期的楚国竹简,内容多为“遣策”(亲友馈赠墓主的殉葬物品及其他用于葬仪的物品的清单)、杂记(有关墓主生前的疾患、祷祝、占卜等事),也有一些司法文书。这些文字对于我们了解当时社会的经济、政治、法律等方面的状况,很有帮助。如湖北荆门包山2号楚墓的一枚“疋狱”(记录狱讼的过程)简,写着:“八月乙酉之日,远乙讼司衣之州人苛(卸字去卩加金),胃(谓)取(娶)其妾(女幺幺)。”(图16)意思是说:八月乙酉日,远乙(人名)由于司衣之州人名叫苛(卸字去卩加金)的,非法娶走了他的叫(女幺幺)的妾,因而提起诉讼。

    

    图16 楚“疋狱”简

    存世缯帛文最早的一件,是1942年在湖南长沙东郊子弹库的战国楚墓中出土的(原件现藏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书写的文字,由三段行款不同的文字组成,配以各种神怪图形,内容讲述日月四时形成的神话、天象失常的灾祸、一年内各个月份的宜忌等,是一篇至可宝贵的古代天文历数著作,也为研究古代原始宗教迷信思想提供了第一手的素材(图17)。

    

    图17 楚帛书(局部)

    这些简帛上的文字,都属于战国时代的楚国文字,结构或简或繁,一字多形,起笔粗重,收笔尖细,总的来说应是当时楚国的应用型字体。

    

(4)玺印文

    根据中国的古书《国语》和《左传》记载,大约从春秋时期起,各诸侯国公卿大夫之间的往返书信,有一种要用印泥加封,防止其他人偷看,叫做“玺书”,说明当时已经通行使用玺印,就是今天说的印章。

    现今所能看到的最早的玺印,多数属于战国时期,是当时政治活动和个人交往中,用来昭明信用的凭证。玺印的材料,多为铜质,也有用银、玉、石、骨等制作的。它的面积不大,字数也就有限,一般不超过四个字。刻制的格式,不外乎“阴文”(也叫“白文”,即笔划呈凹形,印出来是白的)、“阳文”(也叫“朱文”,即笔划呈凸形,涂上朱砂印泥印出来是红的)两种。根据用途的不同,玺印大致可以分为官名玺、私名玺、吉语玺、肖形玺、标识玺等五大类(图18)。

    1.官名玺:司马之鈢 2.私名玺:枯成臣 3.吉语玺:正行 4.肖形玺:(伏虎形) 5.标识玺:日庚都萃车马

    1.官名玺:司马之鈢

    

    2.私名玺:枯成臣

    

    3.吉语玺:正行

    

    4.肖形玺:(伏虎形)

    

    5.标识玺:日庚都萃车马

    

    图18 战国玺印文

    战国时不同的国家,官名常有不同,字体风格也纷繁有别。这些因素,反过来又可用来鉴定新出土或行世的战国玺印的国属。

    

(5)货币文

    顾名思义就是铸刻在古代货币上的文字,现存的实物,也是大多数属于战国时期。从形制来看,可以分为布币、刀币、圜〔yuan圆〕钱等类(图19),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货币形制不同,铸刻的文字形体和笔划特点也有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