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中国历代疆域的变迁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节 辽、金和其他政权的疆域
属部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以鸭子河(今松花江哈尔滨以西一段)一带为基地,起兵反辽。次年称帝,建国号金,定都于会宁(今黑龙江阿城市南)。至天会三年(公元1125年,辽保大五年,宋宣和七年)灭辽,天会五年(宋靖康二年)灭北宋。金灭辽后,取得了它的大部分疆域,但始终没有能征服蒙古高原上的游牧民族。因此即使在金全盛时,它的西界只达到今兴安岭北段、蒙古国乔巴山、内蒙古二连浩特市一线。而且随着蒙古的日益强大,金的边界不断后撤,泰和八年(公元1208年)已退至大兴安岭山脉、今内蒙古达来诺尔、苏尼特左旗、苏尼特右旗、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一线。为防御蒙古而ib.筑的“界壕”更在这一线之后。

    金与西夏、南宋的边界已见前述。金与高丽的边界大致与辽时相同,但失去了保、定二州,所以西端已以鸭绿江为界,而不再在江南占有一席之地了。

    金太宗时(公元1123—1134年)以会宁都城所在,升为府。天眷元年(公元1138年)称上京。贞元元年(公元1153年)迁都燕京(今北京市),改称中都大兴府。贞祐二年(公元1214年),在蒙古军队进攻的压力下迁都南京开封府(今河南开封市)。末年金哀宗逃至蔡州(今河南汝南),天兴三年(公元1234年)灭于蒙古和宋军的联合进攻。

    

西辽

    在辽覆灭的前夜,宗室耶律大石于1124年(辽保大四年)自立为王,率部西迁。在先后占据了西州回鹘和黑汗国旧地后,又向西扩展到阿姆河流域。1132年(一说1131年),耶律大石在起儿漫(今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西北)称帝,国号仍称辽,史称西辽。1134年建都于八剌沙衮,号虎思斡耳朵。西辽的最大疆域大致包括今新疆的全部,帕米尔高原以西至咸海南的阿姆河西岸,巴尔喀什湖以东北至今蒙古国的西部。蒙古兴起后,西辽的东北部日渐为蒙古所占。1211年乃蛮王屈出律夺取政权,但仍沿用辽的国号,至1218年(蒙古成吉思汗十三年)被蒙古所灭。

    

大理

    937年段氏大理建立时,完全继承了南诏的疆域。进入宋代后,由于宋朝一直受到北方的军事威胁,无力经营西南,大理也一度接受宋朝的封号,双方相安无事,边界长期稳定。大理的辖境包括今云南全省,四川西南部,贵州晴隆以西数县,缅甸北部那加山脉以东地和萨尔温江以东地,老挝西北部、泰国北部。建都大理(今大理市),全境分为8府、4郡、4镇、37部。至1253年(蒙古蒙哥汗三年),被忽必烈所灭,后置为云南行省。

    

吐蕃

    在这一时期内,吐蕃诸部仍处于分裂状态,因而除了与宋、西夏接壤地带的一些部族与之有军事冲突外,没有向外扩张的能力。另一方面,由于受到军事实力和自然条件的制约,周围的政权也没有进入吐蕃地区的可能,仅北宋取得了东北边缘的熙河路。吐蕃诸部占地范围包括青藏高原、川西高原,今克什米尔地区大部和喜马拉雅山南麓的今不丹、锡金和尼泊尔一部。

    

蒙古

    蒙古高原诸族都曾为辽所臣属,但金在灭辽后,没有能继续控制蒙古高原。当地主要有克烈、萌古斯等突厥、鞑靼部族,处于分裂状态。1206年,蒙古部首领铁木真统一蒙古高原诸部,建大蒙古国,称成吉思汗,在怯绿连河(今克鲁伦河)上建大斡耳朵(第一宫帐)。蒙古国的疆域东至金山(今大兴安岭),南至金界壕,西至阿勒泰山(今阿尔泰山)两侧,北至谦河(今叶尼塞河)流域和大泽(今贝加尔湖)一带,统治着弘吉剌、汪古、乃蛮、吉利吉思、不里牙惕、八剌忽等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