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审验自己,就是把牛奶变成毒药了,如果为此丧身失命,实在罪过。但是如果过分轻视起疑情、提话头、作工夫等观念,认为完全是不对的,不是参禅的真实法门,那便成了叶公的好龙,一旦看见真龙来了,反而骇怕,岂不成了笑话。所以说起疑情、提话头、作工夫等道理,究竟是不是参禅的正法,或者是可用不可用,应该如何去活用,都交替说得很多了。如果自己还有不明白的,笔者也没有别的办法了。
青原惟信禅师,上堂说法时道:“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大众,这三般见解是同是别?有人缁素得出,许汝亲见老僧。”所以参禅的人,一定要真参,悟的话也一定要真真实实的悟,不是随便说说就能算数的。“参要真参,悟要实悟”,这句古德的话,就是这个道理。
参禅深入,经过一番大死忽然大活,悟境出现在眼前,心目在动定之间,寻觅身心,都是了不可得,身心已不存在了,古德说:“如在灯影中行”,是一个实际的状况。到了这个“灯影中行”的境界,参禅的人夜睡不会做梦,就可以证得了“醒梦一如”的境界。就像三祖所说:“心如不异,万法一如,眼如不寐,诸梦自除。”这是他自身的体验,绝对真实,并不是表诠法相的话,陆大夫曾向南泉禅师说:“肇法师也甚奇特,解道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
南泉指着院中牡丹花说:“大夫,时人见此一株花,如梦相似。”
南泉所指的与梦相似,以及经教中所说的如幻如梦的比喻,都是与事实相吻合的。
修行人到了醒梦一如的境界,要看个人程度的深浅,应该维持保护这个已达到的境界。就像雪岩禅师用斗笠作比喻教导道吾,嘱咐道吾戴上斗笠遮盖,以免渗漏,就是教道吾保任已得到的工夫境界。
覆盖保住的道理,在百丈禅师对长庆所说的话中,也可以表达:“如牧牛人执仗视之,令不犯人苗稼。”否则有了工夫,如果不小心保住,工夫仍会失掉。
许多参禅的人,都曾达到过这个境界,但却不是勤修而未的,而是碰上的,就是“如虫御木,偶尔成文”,实际上是瞎猫碰上死老鼠偶然碰巧而已,并不是自己有把握的事。如果修行人像牧牛人一样,能够保任,工夫自然就会深入进步。
修习人在刚到达这个境界时,容易发生禅病,变成欢喜无比,这也是要小心应付的。韶山曾警告刘经臣居士说:“尔后或有非常境界,无限欢喜,宜急收拾,即成佛器,收拾不得,或致失心。”黄龙新对灵源清说:“新得法空者,多喜悦,或致乱,令就侍者房熟寐。”
可见初得法空境界的人,常会欢喜欣悦而散乱,要切实注意,不可散乱,要随时避免尘俗而保任,培养这个新得的圣胎,等到道果成熟,再在出世入世两方面实行,“一切治生产业,与诸实相不相违背。”
道果成熟了,不论出世或入世,修行人都是能说能行,说得到就办得到的,是属于悟行合一,不是只会说而做不到,或者有任何边见偏差。大义应当做的事,赴汤蹈火都要去做,这样继续锻炼,在念而无意之间,就自在运用了。
到了此时,还不是彻底的程度,这个无实相的境界,还要舍离,如果不能舍离,就要执着法身。涅[上般下木]果实,还远隔重关,必须要经过几番死活,达到心物一如的境界,才能够到达心能转物。
前面所谈的境界,如能到达纯熟自主,此心好像清净圆明的一轮皓月一样,但还是属于初悟的境界。曹山说过一句话,其含意很需要仔细推敲:“初心悟者,悟了同未悟。”所以在南泉赏月的时候,有僧人问他:“几时得似这个去?”南泉说:“王老师二十年前,亦恁么来!”那个僧人又问道:“即今作么生?”南泉不理,就回方丈房了。
为什么说到了这个境界,还须打得心物一如,才能转过重关呢?对于这个问题,引用下面几个古德的话来解释:
归宗说:“光不透脱,只因目前有物。”
南泉说:“这个物,不是闻不问。”
又说:“妙用自通,不依旁物,所以道通不是依通,事须假物,方始得见。”又说:“不从生因之所生。”’
文殊说:“惟从了因之所了”。
夹山说:“目前无法,意在目前,不是目前法,非耳目之所到。”
这些古德的话都说明了,并不是明白了理就行。而是要能行才算数,既然达到了这个境界,又必须抛向那边,不可住于这个境界,就像灵云法语所记载:“长生问:混炖未分时,合生何来?师曰:如露柱怀胎。曰:分后如何?师曰:如片云点太清。曰:未审太清还受点也无?师不答。曰:恁么含生不来也?师亦不答。曰:直得纯清绝点时如何?师曰:犹是真常流注。曰:如何是真常流注?师曰:似镜长明。曰:向上更有事也无?师曰:有。曰:如何是向上事?师曰:打破镜来与汝相见。
然则打破镜来,已是到家否?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