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满足他们的挥霍。
墨翟在历史上第一个较为充分地论述了节用对于杜绝横征暴敛和富国富民的重要意义。墨翟指出,国君吃的是山珍海味,穿的是锦绣文采,宫室、舟车百般雕琢和装饰,国君如此奢侈,国君的左右亲信、贵族大臣也群起仿效,竞相奢靡,国家上上下下一大群统治者,一整个统治集团都奢侈腐化,正常的赋税收入显然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这就必然要“厚作敛于百姓,暴夺民衣食之财”(《墨子·辞过》)。由于国家“使民劳”、“籍敛厚”,导致“民财不足”,使百姓“冻饿死者,不可胜数”(《墨子·节用上》),所以造成国贫而民难治。墨翟认为,统治者如果能做到节用,吃一般的饭食,穿一般的衣服,乘一般的车船,住一般的房屋,国家正常税入就可以满足需要,横征暴敛现象就可以消除,百姓就可以富裕。
成书于秦汉之际的《礼记》一书的作者,则提出了“量入为出”的节约支出的原则,认为国家应根据赋税收入的多少来安排财政支出,财政支出不仅不应超过赋税收入数量,而且应该保持一定的节余,以备凶荒。荀况在此前指出,统治者如果在消费上能做到节用,对人民的赋敛就可以少一些,那么留在百姓手里的财富就会多一些,百姓手里钱财多了,就可以购置新的生产工具,多施肥料,改良土壤,把农活儿干得更好,把田地整治得更肥,产量就可以成倍地增加,国家就可以富裕。所以统治者节用,不仅可以从减少财富消耗方面使国家富足,而且还可以反过来促进生产,从开源方面使国家富足。
明朝张居正针对统治者的奢侈腐败,也尖锐地指出:“治国之道,节用为先”(《张太岳集·请停止内工疏》)。他说,百姓所生产和天地所生长的财富,是一个既定的有限的数目,国家设法诛求,不但不能增加财富的总量,只能改变君、民之间的分配比例。巧取豪夺可以增长国库收入,但却使百姓无以为生,造成天下不安。所以,远不如君主厉行节约,减少支出,这样自然就财用充足,百姓也可以富足。“与其设法征求,索之于有限之数以病民,孰若加意省俭,取之于自足之中以厚下乎?”(《张太岳集·陈六事疏》)他说,一个三寸长管子,虽然很短,如果没有底,那么,有多少水.都不能把它装满。现在统治者的奢侈浪费不仅没有底,而且远不只是一个三寸的管子。这就是国家财政穷乏的原因所在。所以,他要求统治者量入为出,一切无用之费,可停者停,可罢者罢,“务使岁入之数,常多于所出”(《张太岳集·看详户部进呈揭帖疏》),通过节流来达到国家财政富足的目的。
中国赋税思想史上的开源节流思想,虽然没有改变封建赋税敲骨吸髓、横征暴敛、竭泽而渔的特点,但在历史上还是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对统治者的奢侈贪欲不时敲起警钟。例如,隋文帝就是一个比较节俭的封建统治者,他对节俭的意义有清醒的认识,他曾对太子说:前代帝王,没有一个穷奢极欲而能长久的。他告诫太子要注意节俭。他本人在这方面也身体力行,“躬节俭,平徭赋”(《隋书·高祖纪》),在位20余年,创造了隋初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民富国强的大治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