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免。?南梁、南陈不仅男子服役,而且妇女也要供役。割据北方的各个朝廷,徭役同样繁重。后赵兵役曾一家五丁取三,四丁取二。营造宫室台观,一时征发民夫数十万人。北齐兴长城之役,曾发山东寡妇2600人配士,实际上其中十分之二三是有夫之妇而被迫应役的。
北周时期(公元557—581年),国家统一的形势已经接近或即将到来。北周徭役制度比较详细,规定男子18—59岁为服役年龄。丰年,服役30天;中年,20天;下年,10天。每户服役不超过一人。家有80岁老人,一个儿子可以不服役;百岁老人,全家免役。家有残疾不能自养者,也一人不服役。灾荒瘟疫年头,不征徭役。
隋文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隋统一全国,370多年的分裂、割据、战乱时代结束了。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中断了300多年的劳役税向实物税发展的过程又开始了。隋朝规定男丁21岁充役,60岁免力役,每年服役20天。开皇十年(公元590年)规定男子50岁免役收庸,即以布帛代替力役。但这一转变过程也很快被打断。隋炀帝末年,又大兴徭役。发数百万人开凿运河,建造洛阳宫殿池苑,每月役丁200万人,发丁男百余万修长城,死者十之五六。三次攻打高丽,为渡海造船,役匠昼夜立于水中,腰腿腐烂生蛆,死者十之三四。出兵数百万,民夫比兵士又多出几倍,死亡不计其数。终于激起了轰轰烈烈的农民大起义,隋王朝的统治很快被农民革命所推翻。
唐王朝建立后,国家重新获得统一,社会安定,经济很快得到恢复和发展。唐朝继续实行均田制,并制定租庸调制。租庸调制规定,丁男(21—60岁)每年要服役20天,闰年加两天。如果本人不愿意亲自服役,可以纳绢或布代役,一天折绢三尺,称为“庸”。所以,租庸调制中的“庸”,具有免役金的性质,是应服役的丁夫不去服役而缴纳的一种实物折纳,是劳役税向实物税的转变。唐制还规定,政府如果每年额外向百姓加役15天,免调;加役30天,租调全免。又规定每年加役不能超过30天。除正役之外,每年还有杂役。唐代制度所规定的徭役,每年一丁大致为30—50天。
唐中叶,随着均田制的瓦解和租庸调制的破坏,加上安史之乱所造成的战乱和社会动荡,正常的徭役制度又遭到破坏,百姓又陷入沉重兵役和力役的灾难之中。唐朝著名大诗人杜甫的名作《石壕吏》一诗中,就描述了这期间石壕镇(在今河南三门峡市东南)一家百姓的情况。这家三个儿子都是邺城(今河南安阳县)戍卒,其中两个儿子已经战死。家中只剩下两个老人、儿媳和小孙子。官府派人来抓兵的时候,老头子翻墙逃跑了,结果差役就把老太太抓走,让她到军队为兵士做饭。从这里可以清楚地看出当时政府征兵行动的残暴,法律规定的兵役制度已经完全被破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