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南渡北归3:离别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节 国魂消沉史亦亡
高当局也应和我有同样看法,应从我之说。否则,就谈不到学术研究。”

    最后,陈寅恪把矛头转向郭沫若本人,并对汪篯谈到了自己的思想早已刻在了清华园王国维纪念碑中。陈说:

    你要把我的意见不多也不少地带到科学院。碑文你带去给郭沫若看。郭沫若在日本曾看到我的王国维诗。碑是否还在,我不知道。如果做得不好,可以打掉,请郭沫若做,也许更好。郭沫若是甲骨文专家,是“四堂”之一,也许更懂得王国维的学说。那么我就做韩愈,郭沫若就做段文昌,如果有人再作诗,他就做李商隐也很好。我的碑文已流传出去,不会湮没。

    以上谈话,显然透出陈寅恪对郭沫若等搞的那一套“马列主义新史学”和范文澜等所谓“新史学大师”们的新理论以及所谓“史学”极大不满,也是陈寅恪在极度的心理压抑和精神苦闷中,一次被意外扭开关闭的龙头后的总爆发,内中透出极大的愤慨与悲鸣。当心中的忧愤之气发泄之后,陈氏又赠与汪篯几首诗,其中最关键和重要的一首是《答北客》:

    多谢相知筑菟裘,可怜无蟹有监州。

    柳家既负元和脚,不采苹花即自由。

    追随陈寅恪有年的汪篯,对诗中的用典和喻意当比其他人更能心领神会。菟裘,地名,在今山东泗水县境。典出《左传》隐公十一年:“羽父请杀桓公,将以求大宰。公曰:‘为其少故也,吾将授之矣。使营菟裘,吾将老焉。”’后指退隐养老的居处。陈诗喻指中古史研究所所长的职位。监州,宋代官名,典出欧阳修《归田录》卷二。此处指北京的政治空气令人窒息,学术异化,沦为当权者利用的政治斗争工具。“柳家既负元和脚”,柳家,即柳宗元,此典与柳宗元有关。陈寅恪以古代的柳宗元自喻,并谓在学术上自有所恃,并有个人的精神风格和思想方法。柳宗元有《酬曹内侍御过象县见寄》诗:“春风无限潇湘意,欲采苹花不自由。”陈诗反其道而行之,指不赴北京任职,仍可在学术上相对保持“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是陈寅恪发自心灵深处的强音,也是对北京关闭大门的宣言。

    汪篯手捧此诗,知道自己的一切努力就此终结,只好长叹一声,带着惶恐、沮丧与深深的遗憾踏上归途。故都北京再也见不到陈寅恪那孤独傲然的身影,陈、汪师生缘分已尽,就此永诀。

    汪篯自中山大学返回北京三年后的1957年,全国性“反右”运动开始,至1958年,整个大陆戴帽右派分子的数量达到了55万余众。躲在中山大学校园整日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生怕惹火烧身的陈寅恪也未能幸免,虽侥幸未被划为自绝于党和人民的右派,戴上纸糊的呈宝塔状的“桂冠”,但仍划入“中右”受到监控。这个特殊待遇,据说是周恩来与广东省高官陶铸等人暗中关照的结果。

    1958年3月,随着“大跃进”狂飙突起,全国高校又掀起批判“白专道路”、“拔白旗”等在《辞海》里找不到的各种名号的运动。随着北京大学校长马寅初的《新人口论》引起中共高层震怒,北大校内本着“人多热气高”的天才式预见加纲领性指示,立即掀起了批马诛马的群殴浪潮。孤军奋战的马寅初以“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的强硬态势展开了与对立面的论战甚至混战,结果自是马寅初被宵小们一顿刀枪加乱棍拨弄于马下,以失败告终。因了这场活生生的戏剧,一时举国震动,天下士子名流胆寒。就在全国各阶层各色人等对马寅初兴师问罪,欲投放油锅烹煮分食而后快之时,南北学术界似乎仍没忘记隐居岭南的陈寅恪那巨大投影的存在——尽管他的肉身已瘦弱不堪,走路都已深感困难。而在几年前差遣汪篯南下邀请陈寅恪被无情遭拒大栽脸面的郭沫若,与历史研究所第三所所长范文澜等人,趁机向陈氏发难,借此展开对其围攻和敲山震虎式的攻伐战略。范文澜公开放言道:“胡适,经过我们近几年来大规模的批判,一般地说,我们史学界已经看清楚了。但还有两种人:一种是自觉的胡适门徒,直到今天还坚持学术独立的看法,拒绝学术为政治服务,也就是拒绝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六亿人民服务;也就是拒绝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运用到自己的学术研究上去。这种人是极少数,但是必须对他们开战。”又说:“这里面也必然存在着兴无灭资和兴资灭无两条路线的斗争。不是无灭资,就是资灭无,想妥协并存是不可能的。”此时的范文澜尚知自己吃几碗干饭,未敢在佛头直接涂粪,只是含沙射影、指桑骂槐地把矛头对准陈寅恪。但到了郭沫若那里,就变得底气十足,霸气冲天,直接指名道姓地与陈寅恪进行单练了。

    1958年5月16日,郭沫若给北京大学历史系师生以信的形式发出了一篇火药味甚浓的战斗檄文,标题称做《关于厚古薄今问题——答北京大学历史系师生的一封信》。文中说道:

    5月5日给我的信已经收到。15日上午翦伯老也曾来我处,谈到作报告的事。我   因为不久要同文联的朋友们到张家口地区去参观,不能前来和你们见面,故写这封信来表达我的意见。

    “厚今薄古”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