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南渡北归3:离别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四节 陶孟和之死
四人联名刊登启事,向北大师生征集赙金,并料理了丧事。丧事办完后还剩了一点钱掌握在杨夫人手中,准备以后生活所用。当时杨昌济的女儿杨开慧受毛泽东的影响已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并准备与毛正式结婚,但毛泽东却根据当时的形势要回湖南创办文化书社,只是缺少资金一时无法离开,在这种情况下,杨开慧便动员母亲把父亲办丧事剩下的那笔钱拿出来交给毛泽东,作为创办文化书社的资金。毛在感谢杨开慧母女的同时,自然知道这笔来之不易的钱是蔡、马、胡、陶等四人发起呼吁捐助的,因而毛泽东对上述几位教授的情谊刻骨铭心,念念不忘。正是念及这段旧事,毛才手下留情,没有对陶采取严厉行动。也正因为毛感念这段旧情,马寅初才成为后来的北大校长。而“成为美帝国主义走狗”的胡适在遭到中共控制的文人策士们一阵口诛笔伐,被批得体无完肤之后,毛泽东于1957年2月16日在颐年堂接见政协知识分子代表时,就胡适的是非曲直、功过是非,说了一段出乎众人意料,且意味深长的话:“胡适这个人也真顽固,我们找人带信给他,劝他回来,也不知他到底贪恋什么?批判嘛,总没有什么好话,说实话,新文化运动他是有功劳的,不能一笔抹杀,应当实事求是。21世纪,那时候,替他恢复名誉吧。”这是作为政治家的毛泽东出于政治的考虑,对当年争取胡适和清除胡氏“毒素”的无奈,也是作为一个普通人对旧情无法割舍的感念之举。而其他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如已赴台湾、香港的傅斯年、钱穆或留在大陆的冯友兰等辈,一生都没有等到,也不可能等到这句令人思之感伤的心里话。所谓“行下春风才有秋雨”,其根源就在于此。陶孟和躲过了一劫,三生有幸,可谓当年烧香布施找对了庙门。否则,性命忧矣!

    1949年8月16日,身居在美国的胡适在给赵元任夫妇的信中谈到一些留在大陆的故友,对大陆的变化及朋友们的出处表示了深情关切。在谈到陶孟和时,胡适引述故友沈怡,也是陶孟和郎舅的来信,谓陶在京沪“很活跃”,并说“他是道地好人一个,可惜自己太无主意,并且容易冲动,于是别人的见解都成了他自己的—套看法”。这个评价是否公允,自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性格就是命运,作为陶孟和后半生的生活与精神状况,确是令人为之扼腕一叹。1960年4月17日,陶孟和心怀郁闷孤寂之情赴上海参加中国科学院第三次学部会议,突发急性心肌梗塞,经抢救医治无效不幸去世,终年7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