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那时汉朝7 妖孽乱政·帝国瓦解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二、为迁都吵架


    董卓一说历史,有人就笑了。

    偷笑老董的人,是司徒杨彪,字文先,杨赐的儿子,杨修的老爸。

    想当初,高祖刘邦立国,到王莽抢权前,历经不止十一世;光武刘秀立国到刘协止,亦不止十一世。董卓硬要说十一世,说明他的历史知识很有问题。

    当然,董卓有可能为迎合神秘预言书的说法,故意使错。杨彪笑,不是笑董卓故意使错,而是他这个招数实在太烂了。

    当年,王莽就是以此招忽悠天下,夺得汉朝皇权的。现在,董卓如果想学王莽,那只能说他碰到他杨彪,实在太不走运了。

    他已经忍了很久了,今天再不说,真的是要疯了。

    杨彪当场站了起来,提出了三条反对意见:光武迁都,那是因为以前长安破坏严重,才搬来洛阳的,现在洛阳好好的,干吗要搬往长安?这是一;东汉建都洛阳已久,无缘无故抛弃皇家高庙,割舍皇陵搬走,势必引起百姓不满。这是二。

    第三条,杨彪更不客气了。他说:“《石包谶》是本邪书,你也信?”

    我想,杨彪心里应该是想说,那本破书,你也好意思拿来忽悠我们?

    对于杨彪以上那两条意见,董卓愣了一会儿,没法回答。都这个时候了,不行也要硬着头皮上了。

    于是,董卓清清口,这样反驳杨彪:关中肥沃,故秦得并吞六国。现在的长安,木材资源相当丰富,武帝时代的陶灶还在,只要用心经营,什么豪华宫殿房子,不消多久,即可造成。至于百姓嘛,他们算什么,如果谁胆敢不走的,我派兵把他们通通赶到海里去淹死算了。

    三句不离杀字,杨彪的心都凉了。好一会儿,他又说道:“天下动之至易,安之甚难,惟明公虑焉!”

    这话的意思是:迁都可是国家大事,动起来很容易,但是要收拾安顿就难了,还是请董公三思而后行啊。

    三思个啥玩意儿,董卓一听,立马拉长脸皮,黑着脸,阴阴地说道:“杨司徒,你是不是想坏国之大计呀?”

    董卓杀气腾腾,这时太尉黄琬一看情势不对,立即站起来说道:“董相国休怒,迁都是一件很重大的事情,杨司徒的意见,仅供参考罢了。”

    汉朝三公,两个出来说话了,第三个觉得自己也该说两句话。接着司空荀爽见董卓迁都意决,如果当场跟他闹翻,后果那就严重了。

    于是也赶紧出来打圆场道:“其实董相国哪想迁都呀,只不过是因为关东联军逼得太紧,所以才做此大计,借故秦之山形,以便控制天下。”

    两个和事老,一前一后,一唱一和,犹如一阵春风,把正怒气腾腾的董卓拍得只剩一缕轻烟了。

    就这样,会议在极度不和谐的气氛中,虎头蛇尾地收场了。

    然而怒气稍平的董卓,一回到家里,突然又杀气腾腾起来了。原因是黄琬那个所谓的和事老,一退朝就给他上了一道奏。奏书里再也不见朝会上那般温柔细语,而是很明确地表态——反对迁都。

    董卓火大了。他突然恍然大悟,黄琬原来是跟杨彪串通好,给他演双簧的。

    想跟我玩,老子就陪你玩到底。

    二月五日,董卓下诏,以天变灾异为理由,罢免杨彪和黄琬。同时,拜光禄勋赵谦为太尉,而接任杨彪司徒职位的人,则是一个猛人。

    这个人,就是在江湖上消失良久的王允。

    之前,王允为躲避宦官追杀,改姓隐名,辗转各地。后来,刘宏驾崩,王允到洛阳奔丧,大将军何进把他留住,当了参谋。及宦官被诛,献帝刘协即位,他被拜为太仆。

    董卓此举,就是想告诉杨彪和黄琬,他不缺听话做事的人。

    事实上,罢免只不过是一个前奏。很快地,杨彪就发现,老董为迁都之事,是真的想动真格了。

    城门校尉伍琼,是董卓的亲信,当初袁绍出逃时,董卓想追杀,这家伙替袁绍说过几句话。然而董卓没想到,亲信伍琼也强烈反对迁都,不由分说,叫骂一番,并把他拖出去砍了。

    刚杀完了人,杨彪和黄琬主动登门道歉,说不该阻拦董相国迁都。

    董卓笑了。看来,这杀一儆百的手段极为正确,他的目的基本实现了。

    不过为了解决后顾之忧,他还必须解除一个人的兵权,扫清最后的障碍。这个手握重权的人,才是董卓的真正对手,他就是传说中的战神皇甫嵩。打仗打不过皇甫嵩,玩兵法也玩不过他,董卓还有什么办法能搞他定呢?

    很明显,这是个问题。

    董卓当然知道,相比之下,皇甫嵩才是一只真的猛虎,唯一的办法,就是把他赶进圈子圈住,然后再行动枪。

    圈子已经设计好了,它就是洛阳城。只要皇甫嵩进了洛阳城,在他眼皮底下,还能翻得起身吗?

    不久,董卓以皇帝的名义下诏,拜左将军皇甫嵩为城门校尉。很快地,诏书就送到皇甫嵩手里。大家一看,都替皇甫嵩揪紧了心。完了,董老虎想使调虎离山之计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