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来头。
第一个,是大鸿胪陈蕃。
陈蕃,字仲举,汝南平舆人氏(今河南省平舆北)。十五岁的时候,就开始自居一处读书。有一天,父亲友人上门拜访,见他居处脏乱,不禁问道:“为何不起身洒扫,以待宾客?”那厮听了很不屑地说道:“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
小小年纪,竟然就说出一番大话。只有两种可能,不是立志高远之徒,就是吹牛大王。事实证明,陈蕃不是为吹牛而生,而是为天下而活。初仕郡,举孝廉,除郎中。后来被李固推荐,征拜议郎,再迁为太守,再到现在的大鸿胪。
陈蕃的奏书说得很尖锐:李云的奏书,是说得有点过了,伤害了您,但是本意还是好的,他是为国家好才斗胆说出这样的话来。想当年,高祖刘邦犯错,周昌当着他的面批评他,高祖都笑嘻嘻地走了。如果您今天都受不了李云一点冒犯,我担心后世人对您非议,说是挖心重演。
挖心事件,就是指商纣王挖叔父比干的心。比干忠心耿耿,落得如此下场,后世忠诚国家人臣,无不寒心彻底。
这边刘志刚读完陈蕃奏书,马上又来了三封,分别是太常杨秉、市长(洛阳市场管理官)沐茂、郎中上官资。他们上奏只有一件事:请求赦免李云。
刘志顿然明白了,李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在他的背后,站着一个庞大的队伍,而李云不过是过河探路的那个敢死队队员。
想到这里,刘志心里不禁杀气顿起。
李云已经骂他瞎了眼,陈蕃又趁机踩一脚说挖心重演。在这些士大夫眼里,难道我就成了商纣王了不行?你们刁,就别怪我太狠了。
刘志传话下去,李云和杜众必须死,陈蕃和杨秉等一道免职,滚蛋。
这时,宦官中常侍管霸进来说话了。
管霸是刘志派人负责审理李云案件的,他一进来跪在地上,奏道:“陛下,李云不过是个书呆子,杜众不过是个芝麻小官,此二人愚蠢至极,实在没有资格让你这么大动干戈。”
刘志很奇怪地看着管霸。不是说士大夫跟宦官都混不到一块儿的吗?怎么今天两派人都说起自家话来了?
一会儿,刘志阴阴地看着管霸说道:“李云骂我眼睛瞎了,这像什么话,我能忍吗?难道你也打算放过他?”
管霸不语。
刘志突然转头对旁边的小黄门道:“派人传话下去,立即开斩李云、杜众。”
赶走了陈蕃、杨秉,砍掉了李云、杜众,事情并没有宣告结束。经历这事,刘志总觉得有一股莫名的空虚感涌上心头。他想来想去,怎么都觉得心里空空的,总感觉有什么不对头。
不久,他又收到一道奏书。让他惊讶的是,这是太尉黄琼给他写来的。
黄琼,字世英。跟陈蕃一样,当年也受到李固的重用。梁冀时代,他一直就是以硬汉的形象出现在汉朝官场。那时,凡是梁冀给他推荐的人,他一概不用。梁冀被诛杀后,刘志起用他,拜他为太尉,位于三公之首。
三公之首都来说话了,说明问题严重了。
的确很严重。黄琼的功力,对付梁冀还勉强,但是刘志封五宦官为侯,他就不行了。他认为,五侯出现,汉朝的权力江湖,他们就是老大了,哪还轮得到他。他自知不敌,干脆卧床装病,消极怠工,就在床上给刘志送来了这封奏书。
他告诉刘志,你身边的这些宦官,有很多人当年就是梁冀的团伙,后来他们看见梁冀要倒台了,倒回去狂咬。这些人本来都不靠谱,你突然让他们一夜升天,个个气焰嚣张,这还得了。臣希望你最好分辨黑白,善待忠良,别再犯傻了。我都是快要死的人了,才斗胆给你说这些话,请三思。
三思?刘志一笑,你叫我思,我偏不思。不过,这次刘志火气还算平静,他没有跳起来骂娘,而只是把黄琼的奏书丢了,没有理睬。
事实上,刘志还是反省了自己的。
十二月,刘志下诏把两个大腕召回来上班了。他们分别就是之前被赶走的陈蕃和杨秉。这次,刘志给他们都挪了新位置,陈蕃当光禄勋,杨秉当了河南尹。
看来刘志的眼睛还没有全瞎。
只能说,他一只瞎,另外一只视力迷茫。因为,他给陈蕃和杨秉平反的同时,也给五侯们升官了。万户侯单超,本来已经患病,竟然还要封他为车骑将军。这是汉朝史上由宦官担任的最大的官,与三公平级。
所谓正邪不两立,刘志分别给两大门派都输送功力,难道就是为了让他们好好干一架给他看吗?
我认为,刘志是闲得发慌,准备搬凳子出来坐着看火并大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