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带,远远地观望着汉军。他们看到,汉军从东门出来,又从西门回去。来来回回,每次衣服都不一样。
晕了,难道虞诩真的等来了援军了吗?这援军到底有多少人呀?
羌人如果想知道答案,就让我替虞诩告诉你吧。
汉军其实就是原来的那三千兵。虞诩来来回回,都是那些人。只是这些人进城后,换了衣服,马上又出来,在城下走完秀,就又回城去了。就这样,他们总共走了好多趟秀,羌人就以为是援军来了。
死脑袋就不要出来混,出来混,就?要狡猾点,虞诩已经彻底将羌人转晕了。羌人见状,知道没法玩了,准备撤回家抱孩子了。
真正的肥鱼,正是羌人。肥鱼都上钩了,就别想撤了。
就在羌人撤退的路上,虞诩已经打好了埋伏。等他们靠近时,杀将出去,收获不少。羌军大败,死伤无数,元气大伤。
经过这次较量,羌人终于领教了什么叫真正的江湖高手。从此,羌军主力无力再纠集大部队进攻虞诩。
虞诩迅速恢复生产,三年后,粮价终于稳定下来。好人消灭了坏人,托虞诩的福,武都人民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虞诩就像暗夜里的一缕星光,照亮了自己的前程,也照亮了汉朝的黑夜。但是,他没有照亮任尚的灵魂世界。
此时,当虞诩已经忙活完时,那边的任尚还在忙着。
当然,他也不是瞎忙。作为护羌校尉,等于是汉朝消防队队长,哪里有火星,就得往哪里浇水。邓太后看他一人忙得挺累的,又喊上一个人,派上一帮消防官兵去帮忙。
你猜这是一群怎样的官兵?竟然是南匈奴兵。
可能人有疑惑了,南匈奴不是造反了吗,怎么还在呀?的确没错,南匈奴是造反了,但是没有成功。南匈奴单于听信了韩琮,造反没多久,邓太后就马上派人去问候他全家了。
邓太后派去的,就是梁慬。梁慬的功夫,大家都是看到的。他杀进了西域,又冲了出来,搞定了羌人数百个部落。在他的努力下,南匈奴单于被打怕了,只好投降了。
很搞笑的是,南匈奴单于投降的时候,还将汉奸韩琮大骂了一顿。说,你告诉我汉人不行了,你看看,来的都是些什么人,这么多凶猛的人,还说汉人没能人了。
防火、防盗、防汉奸,这教训值得总结。
南匈奴单于投降了,梁慬却不幸被抓去坐牢了。至于是什么原因,其实就是些小事,不说也罢。现在要说的是,邓太后派了个人去顶替梁慬度辽将军的职,彻底剿灭羌乱。
这个人,就叫邓遵,邓太后的堂弟。
为什么要提拔邓遵,我想不用猜都知道一二。邓骘等人都不行了,邓太后必须培养邓家的后起之秀,不然什么功劳都留给虞诩和任尚这帮功臣了,她心里肯定是不安的。何况,这个时候派个邓家的出来收拾残局,稳赚不赔。
所以,邓太后没有理由不培养自己的人。
两年后,即公元一一八年,邓遵和任尚共同努力,消灭了羌人的残余势力。
两人剿匪手段,可谓不谋而合。任尚买通杀手,干掉羌人部落首领,邓遵在战场上杀得不过瘾,见任尚的暗杀手段利润惊人,也跟着学,派人去刺杀了别的羌人首领。
等到平反羌乱后,邓遵和任尚一起回到洛阳城。邓太后特别优厚堂弟邓遵,封他为武阳侯,采邑三千户。但是,任尚却很不满,对邓太后大呼小叫起来。
他是这样喊的:我战功比邓遵大,凭什么我得的比他少。
任尚说这话是没错的。从头到尾,他都在前线忙活。快要收工的时候,邓遵才出来露面的。他干得多,凭什么拿得少?
我认为,任尚这种货色,他脑中不是缺了一根筋,而是一根半。
半根就是军事才能太次,一根就是政治脑袋太水。当年,因为短了一根筋,丢了西域。现在,再加半根,连小命都保不住了。
果然。他想跟邓遵争功,反被人家控告,罪名是杀人以少报多,贪污受贿。邓太后派人去查,查出这小子竟然贪污千万钱以上。
汉朝法律规定,春天不能行刑。冬天过去了,春天还会遥远吗?如果命好的,过了春天,可能会遇上特赦。
但是,在这个北风那个吹的冬天里,任尚却永远看不到他的春天到来了。
公元一一八年,十二月,冬天。
任尚被押出长安,斩首,财产没收充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