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中国古代武术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三节 武术学习
势歌》、《杨氏太极拳谱歌》;形意拳的要领歌诀《九歌》;翻子拳的《站桩翻拳歌》;少林点穴法的《二十六要害穴点打法歌诀》;修炼气功的《胎息铭》、易筋经的《十二段锦图诀》等。这些歌诀,通俗易懂,合辙压韵,抑扬顿挫,易背易记,为普及武术发挥了重要作用。如南北朝时养生大家,也是武技高手的葛洪就是在武师的指导下,学过关于射箭、刀盾及单刀双戟的口诀要术。拳诀拳歌是各门武术的精华,常以极精练的语言,画龙点睛地提示出武术的核心,如“敬、紧、径、劲、切”五字为内家拳的“心诀”;“敷、盖、对、吞”是太极拳的“四字秘诀”。也正因为这一点,古时候武师们绝不轻易以诀示人,正如拳师常说的“古人传艺不传诀”。

    另外,由于武术在民间的广泛传播,出现了大量的武术谚语。这些谚语用语通俗,言简意赅,既是习武经验的总结,也是练功习武的指导。中国武谚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到练功习武的各个方面,如关于习武与练内功关系的,有“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外练手眼身法步,内修精神气力功”,“内不动,外不发”;关于眼法的“眼无神,拳无魂”,“手眼相随,手到眼到”;关于步法的“手到脚不到,鬼也打不着;手脚一起到,金刚也跌倒”,“步不稳则拳乱,步不快则拳慢”,“步大不灵,步小不稳”;关于腿功的“打拳不溜腿,必是冒失鬼”,“只压不溜不中用,只溜不压笨如牛”;关于习武宜少而精的,有“不怕千招会,就怕一招熟”,“百看不如一练,百练不如一专”,“一招鲜,吃遍天”;关于以巧制胜的,有“打拳在劲不在力,在巧不在勇”,“四两拨千斤”;关于武术器械的,有“单刀看手,双刀看走”,“枪怕摇头,棍怕换把”,“钩走浪势,戟扎戳势”;关于苦练不辍的,有“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学拳三年,丢拳三天”,“一日练,一日功,一日不练十日空”。

    

(3) 比武和对练

    古代武术的突出特点之一就是它极其强调实用,强调技击。古代习武者“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绝不是为学三拳两脚的花架子,而是为遭受凌辱时能有效地自卫,惩治邪恶时能有力地出击。与现在人们所看到的武术表演相比,古代武术可能得不到多少看客的喝彩声,但是临机试敌,却锐不可当。为了保持武术在实际格斗中的威力,防止它演变成为中看不中用的“花拳绣腿”,必须有专门的方法对习武者掌握武术的真实程度进行检验,比武和对练就是对习武者的技艺进行检验的最有效的方式。

    早在春秋时期,武士就有在春秋两季切磋武艺的竞技活动:“春秋角试,以练精锐为右。”竞技场上集中了天下的豪杰,这些人技艺高超,“举之如飞鸟,动之如雷电,发之如风雨。莫当其前,莫害其后,独出独入,莫敢禁圉”(《管子·七法》)。早期的比武是非常残酷的,如前面提到过的战国时的击剑,可以“上斩颈领,下决肝肺”,赵惠文王的剑客们一年就有100多人剑下伤亡(《庄子·说剑》)。到了宋代,比武仍有相当的危险性,如《水浒传》的落难英雄杨志与周谨在校场比武,主持人梁中书就直言不讳地说:“武夫比试,何虑伤残?但有本事,射死勿论。”(《水浒传》第十三回)

    就是民间的比武,伤残死亡也是比武者自己的事,与旁人无关。如梁山相扑好手燕青在泰山与号称“擎天柱”的大汉任原打擂比武,部署(裁判)看他是个“俊俏后生”,想让他“留了性命还乡”,劝他不要比了。想不到燕青技艺高超,采用“鹁鸽旋”的招势,将任原抛下台去,“跌得昏晕,倒在献台边,口内只有些游气”(《水浒传》第七十四回)。这种与实战相差无几的比武,虽然常常会演化成为以生死为代价的拼搏,但却也起到了武术试金石的作用,筛去华而不实的虚套,留下质朴实用的精萃,使武术习练紧扣攻守格斗的规律发展。

    对练的目的不在于胜负,而是通过对打发现习武者的薄弱环节,从而更有针对性地采取改进措施。此外,武谚说:“练拳不习打,临阵少方法”,对练就是要着意创造一个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的练艺环境,使习武者积累实际格斗经验,提高应变能力,而不至一旦遇敌手忙脚乱,不知所措,空有一身的拳势却无所施用。古代各类武术都有自己的一套对练对打的训练方法,如“枪有对札梨花枪,刀有大刀擒枪,单刀破矛,拳有连拳,而剑亦有对劈剑也。”

    

(4) 习武与日常生活相结合

    古代武术习练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与习武者日常生活结合得非常紧密。

    如练习武功有“练拳宜早起,早睡体不亏”之说,这就涉及到习武者的起居作息;练功要求着服装既宽松舒适,以利气血的通畅,又紧凑利落,不妨碍动作的洒脱,这就涉及到..习武者的穿衣;吃什么东西才有助于练功,也有一套讲究,这又影响到习武者的饮食,如在练外功时,体力消耗很大,就要饱食足睡,保持充沛的体力;而在练内功时,则要减食省眠,以便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功习武还要求养精爱气,“爱精如爱金,才算武艺人”,这又与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